桂子山上爱心浓:聚焦身边的雷锋
作者:新闻中心记者团编辑:党波涛 吴琼
发布日期 2012-03-05 21:58:00
    雷锋的身影从未远去

    文/张凯


    三月总是暖洋洋的,不仅仅是迟到的春风,更有人与人之间那份雷锋式真诚的爱。作为全民偶像和道德模范,雷锋已经离我们远去整整50年了。然而半个世纪来人们却把雷锋的爱心、朴素、勤勉和忠诚传承了下来,在我们的华师校园,刘盛佳、汪金权、冯圣兵、“心心火”义教之家……他们都用自己的无私奉献和正直果敢续写着雷锋的故事,散发着人性的光辉,谱写着桂子山上爱的华章。

    “雷锋”不再是90后最熟悉的陌生人


    对于大多数出生在1990年之后的同学们来说,雷锋最初是出现在父辈讲述的故事里,随后就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集体劳动和郊游,仿佛“偶像”和“榜样”这样的词汇实在无法和这位上世纪中叶的卓越战士联系起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英雄雷锋留在这群当今20岁上下年轻人脑海中的记忆空间就更少了。

    近日,我校“师大在线”记者团发起了一项以“雷锋和雷锋精神”为主题的调查,在这份涉及8所在汉高校,150名“80后”、“90后”的《雷锋精神调查问卷》中,有121人认为自己对雷锋精神熟悉或比较了解。86%的青年人对“学习雷锋”投以了肯定的态度,愿意深入全面地学习并践行雷锋精神;还有超过六成的同学们认为雷锋精神应该是永存的。大部分年轻人在认可雷锋形象和雷锋精神的同时,还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也表现出了对“雷锋”的疏远,3月5日本该是“学雷锋纪念日”,却有30位受访者认为当天是青年志愿者日,还有15名同学将其认为是植树节。对雷锋的陌生不仅仅是在生平资料中,有72人认为当今社会雷锋作为榜样的激励作用在生疏和减退,有66人认为他们日常见到的雷锋式的人物太少了,这些观点持有者在受访对象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这不是某个团队的宣言,而是新时代“微公益”的本质要求。微公益,将人们微不足道的爱心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在志愿者精神的感召下,“80后”、“90”后们也都力所能及的为社会和他人给予帮助。参与调查问卷的华中师大校园记者陈燕表示,“几乎每个人都在过去的一年中做过自认为有意义的公益行为,公交车让座、爱心捐款捐物、拾金不昧、义务献血、支教、义教都成为大学生群体‘学雷锋’的热门领域,这些爱心举动都表明,‘雷锋’不是90后最熟悉的陌生人。”

    桂子山总有榜样的力量

    人们常说,爱在华师大。这份爱包涵着助人为乐、互帮互助的友爱,也包涵着精心培育、日夜操劳的“园丁之爱”。老师和同学们的爱心之举,传递了雷锋精神,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榜样雷锋的力量。

    “难中济贫、博爱无私”是很多帮扶对象给予我校圣兵爱心社的评价。1998年组建以来,一届届社员们没有忘却帮扶的责任,传递着人间真情,湖北、河南、甘肃、贵州、江西、新疆、黑龙江等十余个省市自治区都留下了华师圣兵爱心社的爱心足迹。他们通过义卖义捐、发送报纸、利废助学的勤工俭学活动及联合资助等方式,共资助学生近500余名,其中90%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同时,爱心社每年举办的“爱心之旅下乡活动”先后湖北罗田、大悟、红安、蕲春、远安、雷山、英山、通山、武穴、阳新及广西桂林等地,行程数万公里,社员们深入各个乡镇的贫困地区,对当地的贫困学生进行走访调查以确定爱心社的资助对象;社员们还在当地中学开展志愿支教、心理咨询、义务维修、法律医疗知识宣传等活动,力图将先进的教育观念和科学文化知识带到农村当地。

    “心心火”义教之家是一个以校内各院系免费师范生为主体、为农民工子弟提供义务支教服务的大学生公益社团,成立于2007年3月。宗旨是“关爱农民工子女,提高师范生技能”。心心火义教之家设置了义教部、辅导部、雏鹰班三个部门,分别开展义教活动。义教部每周五下午去农民工子弟小学上课,负责英语、语文、自然、社会等课程;辅导部每周六周日到农民工社区,为孩子们进行免费家教;雏鹰班则是在华师校园内为周边农民工子弟免费补课。

    除去正常的教学环节,心心火还举办一系列特色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比如在“六一”儿童节、国庆节、元旦等节假日组织联欢活动,还定期举办征文大赛,编辑并发放“心火”报纸、开发针对于农民工子女的校本教材,同时尝试建立并运行“心火基金”。 近五年的时间里,社团累计派出社员4000余人次,帮助农民工子女4500多人,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4000小时,行程累计达65000余公里。心心火一直秉承着“起于草根”的精神,以野草般的坚韧执着在努力着,行动着,他们坚信“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只要我们坚持,就一定能改变!

    在鄂西大山深处,我校毕业生、特岗教师罗融华以她对山区教育的热爱和执著追求,让大山深处的孩子享受到了与城里孩子一样的快乐教育、素质教育。没有课外读物,她给孩子们办“报纸”;缺少体育器材,她带着孩子们开趣味运动会;学生英语口语不过关,她创设各种生活场景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恩施大山里,“特岗教师”罗融华想尽办法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她说:“我选择资教,就是要把自己的青春年华融入大山里,点亮更多孩子心中的梦想。”

    从圣兵爱心社、费宝莉、罗融华到心心火义教之家、阿达姆、田正阳;从汪金权、刘盛佳到魏友阶、梁达松……近年来,华师先进典型人物不断涌现,

    “爱”与“公益”成为雷锋精神新内核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大家看来,“雷锋”印象的模糊并未影响雷锋精神的薪火相传,“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成为了属于他们这个年代奉献爱心的代名词。而在调查中被问及什么是“雷锋精神”的内核时?“爱心”、“公益”和“奉献”超越“节俭”、“忠诚”、“敬业”成为受访者选取最多的选项。“爱”与“公益”成为了雷锋精神新内核。

    心心火第五届社长杨泽华说:“每次去义教,都有不同的感受,有时也会有一些失望的情绪,但更多的是感动和责任。这是一群江城流动的花朵,他们也应有属于自己的春天。毕业后将走向教师岗位的我们,关爱农民工子女,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师范生技能,更多的是学习怎样与学生相处,怎样担负起人民教师的责任。”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