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那抹“邮政绿”会消失吗?
作者:孙小靓 柳小燕 洪弋乔编辑:陈培浩
发布日期 2020-10-16 22:42:48

未来该以何种姿态存在?

有人认为应当减少乃至关停,有人认为应强化文化价值

各地高校传统邮政行业在积极应对信息化时代的变化,希望在改革浪潮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不过,目前依旧看不到邮局邮筒将会以一种怎样的全新面貌,在校园中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对此,不同人群表达了不一样的看法。

从业三十多年的杨师傅认为,“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与邮局在产权等方面存在着纠纷,无法就文化创新开展更多的合作。在不远的将来,大部分校园邮局邮筒依旧会以一种落寞的姿态生存下去,亟需像校园书店一样获得更多国家政策、公共资源的扶持,增强改革创新的动力。”

“我是一个喜欢‘慢’的人,现在的人都讲究效率,凡事都求一个‘快’,即便你想放慢节奏,也会被周围的人推着走。旅行和写信其实都可以算作是我对现在这种快节奏生活的一种反抗。”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研究生余思婕认为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有着特殊意义。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大二学生欧阳雨薇告诉记者,自己几年前曾经寄过一次明信片,结果明信片在途中丢失了。她认为,“现代的传播方式方便快捷,而传统信件不但慢,丢失率还高。邮筒的建设、维护和人工费用远远超过邮筒运行的收益,因此应当适当减少邮筒的数量甚至关停取消。”

“从经济角度看,邮筒存在的意义很小。但从文化角度来看,邮筒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我校出版社社长周挥辉认为,“作为人与人间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一种媒介,邮筒传递着绵延数千年的邮文化、书信文化,既见证了信息传递的技术发展、校园发展的历史印记,也记录了人与人的情怀表达和情感牵绊。书信比微信更有温度,它是一个情感载体。虽然邮筒和信件的使用率都已经大大降低了,但它们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对于主题邮局、特色邮局的发展形式,周挥辉认为,“打造高校主题邮局应该注意发展的协调性和自发性,既要继承传统邮寄文化的精华,又要从校园精神中汲取发展的生命力,并借助丰富的服务形式与物质产品来表现,在满足学生学习生活需求的同时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内涵,让邮筒重新焕发光彩,将邮筒文化传承下去。”

上一页 [1] [2] [3] [4] [5]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