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那抹“邮政绿”会消失吗?
作者:孙小靓 柳小燕 洪弋乔编辑:陈培浩
发布日期 2020-10-16 22:42:48

现在是否还有人寄信?

以前每天装四五十麻袋,现在每月装不满一袋

“到点了,我得去查查邮筒了。”与记者聊了半天,杨师傅戴起老花镜看了一眼手机说道,“每天上午10点半和下午4点半各开一次筒,要是有信件就在工作群里通知一声,过会儿就有人来取走。”他熟练地打开了邮筒,拿出信件数了数,一共6封——3封信函加上3封明信片,“这已经算多了,有时候一连几天都没有信件。”

并不算大的桂子山邮政所被划分为两部分,一边是办理邮寄业务的柜台,另一边放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3个自助取款机。邮寄业务的柜台只有一个工位,上面放着一台台式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台电子秤和一把看起来像古董一样的算盘。在上世纪80年代,他是与另外2个同事并排坐在这里上班的,最忙时3个人一整天都说不上一句话。后来,来寄信的人越来越少,同事们也都陆续转岗。

一边同记者聊着,他一边把6封信件拿进柜台,将3封信函单独拿出放到电子秤上一一称重,“现在寄信非常便宜,国家基本是在亏本运行这个业务。信件20克以内本埠0.8元,外埠1.2元,超出20克部分按照每20g本埠增加0.8元,外埠增加1.2元计费。不过坏处是,信件如若丢失邮局基本都不会负责。”

接着杨师傅将条形码逐个贴到信件上,然后将寄件人的姓名、地址和条码数据依次输入电脑系统。当记者问到条形码的作用时,杨师傅说:“这是不久前才开始实行的,条形码主要供我们内部查询信件物流信息,寄信人目前还无法通过条形码查询相关信息。”

最后他把6封信件全部装入一个写着“中国邮政”的白色编织袋中,接着用绳子把写有信件数量的吊牌串起来系紧,“八九十年代的时候,门口的这个邮筒不一会儿就满了,我们都用比这个大四五倍的袋子装信件,每天都能装四五十麻袋。现在每个月平均能有100封,不过多少由港澳台生所寄,载体也多以明信片为主,一个月都装不满一袋……”

话音刚落,开着绿色面包车的邮递员于10点50分来到了这里。邮递员小哥在几分钟内便匆匆收拾完封好的信件,“桂子山还留有4个邮筒,分布在邮政所门口、文华公书林前、华师附小大门旁以及东区宿舍楼栋处,均由中国邮政公司设置。除了门口的邮筒由杨师傅负责外,其余邮筒由卓刀泉支局邮递员于每天上午9点统一收取。寄到华师的信件会由当天值班的邮递员送到行政楼一楼收发室,收发室再将信件分往各学院。”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