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禁不止的背后:惑与防的交响曲
作者:彭志翔 方潇编辑:彭志翔
发布日期 2019-10-15 23:25:00

文/彭志翔 方潇

“笃,笃,笃。”新生宿舍楼里回响起一阵敲门声。

门的另一面,吴雯雯(化名)默不作声,只等敲门声安静下来。最终,她还是担心错过什么重要的事情,走上前打开了门。

“怎么不开门?”门外原来是吴雯雯的一位同学。“对不起,原来是你。”她松了一口气,“我还以为又是推销的呢。”

起初,吴雯雯还对门外的事物充满好奇,对来访推销员的热情介绍也会耐心倾听。可是和同学交流后才知道,前来宣传的并不是心中憧憬的社团,而是校外的商业机构。“热情洋溢”的擦鞋剂、按摩仪售卖者,“闪现”在校园里的英语机构推销员,东区小树林里售笔的学生……一次又一次产品推销、介绍让吴雯雯疲于应对。当敲门声再次响起,她只好装作寝室没人,虽然不太礼貌,却也是应对这些“不速之客”的无奈之举。

新山民们“奇惑交织”

每年九月,桂子山就会迎来新一批山民。刚踏入校园的新生们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中带着些许懵懂,许多“学长学姐”就会借此机会向他们灌输各种“概念”,创业、俱乐部、学分成为他们口中的托词。

“只需要交五十元的入社费就可以学习口语。”被宣传者一口流利的英语折服的王娜(化名)和室友们一起加入了这个组织并上交了社费。起初,她和室友希望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然而当新生志愿者学姐告诉他们这个组织的“内幕”之后,王娜的室友们在几经思考后选择了退出。王娜思考的时间久远一点,却错过了“最佳退出时期。”

“那个‘学姐’说,礼品我一定要收下,他们的教材也已经印刷完成,这是她们对新生的责任,无论我是否退出,她们一定要尽到责任。”尽管王娜对于中秋节“学姐”送来的“迷你月饼”不是特别感兴趣,但听到她的一番陈词后却也不知所措,“有同学再次问起我是否已经退出时,我也只能说没有,还在申请。”

新生刚入学的一段时间里,这样的场景并不罕见。“和我聊了半天,结果只是为了让我买笔。”大一新生王丽(化名)走到东区小树林时碰到了主动上前聊天的人,“感觉像推销的,所以没有买。”虽然有许多同学像王丽一样谨慎,可是通过参加“校园活动”来“赚学分”的推销名义也让不少新生信以为真。

新生入学,是校园各社团组织招新的好时机。然而,不少商家也蠢蠢欲动,借此机会拦路搭讪、乔装打扮,打着学校社团组织招新的幌子进行推销和宣传。刚开始,出于礼貌,不少新生会打开宿舍门或者停下脚步,耐心听完一番天花乱坠的游说。然而,时间久了,遇到的多了,不少新生开始“奇惑交织”:穿梭在宿舍走廊和校园各处的学长学姐究竟是“在商言商”还是确实如他们所言那般进行创业实践。

校园招新“殃及池鱼”

伴随着一些校外商业机构在校园里“巧言令色”的推销,一些校园组织招新也“殃及池鱼”。

“学妹对足球感兴趣吗?我们是零基础教学的!”历史文化学院女足队队长熊香凝奔走在新生宿舍走廊里,手里拿着未发完的彩印宣传单。谈到社团招新,熊香凝连声叹气:“这学期去‘扫楼’,反响不是很好。当然,其实去年一个个挨着敲门问,结果也不是很理想。”

其实,新生向往的社团组织在“百团大战”前宣传占比较小。据社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维持招新秩序,社联规定各个社团在“百团大战”时统一招新。不过,有些社团考虑到统一招新宣讲时间有限,还是会适时采取“扫楼”方式“预热”一下。没想到,却吃了不少闭门羹。

在熊香凝看来,频繁且真假难辨的商业推销是社团招新宣传遇冷的原因之一,不少新生的耐心已经被消磨殆尽,根本不愿意认真倾听。若干校园社团学生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扫楼”时会遭遇误解与拒绝,有时候连关于社团的完整介绍都很少有机会展示出来。“门内犹有说话声,门外仅余学姐难”是一些校园社团招新宣传时的真实写照。

更令人唏嘘的是,一些商业机构凭借充足的资金支持和“见多识广”的圆滑,见缝插针地躲开学校监管部门,以更加“专业”的姿态、更加“坚持”的态度,“随时随地”与学生们的生活融为一体。

管理部门“重拳出击”

其实,商家们“挂着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在不少高校都屡见不鲜。学校管理部门对此也一直没有放松监管。

在我校,保卫处早在今年三月份就出台了校园商业活动的相关规定。“此类商业活动是严厉禁止的,是没有申报的。”保卫处处长王东爽指出,学校对在校内开展的商业活动审核极为严格。任何商家在进校园开展活动前都必须先与社联、团委学生会等校内组织的外联部进行沟通,外联部登记后还需向保卫处申报,经过保卫处审批后才能在校园内进行。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者姓名以及联系方式都必须在保卫处进行登记。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商业推销对同学们学习生活的干扰,保卫处还特地在各个校门投入使用了人脸识别系统。王东爽介绍说,保卫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在校园巡查,一旦发现商业推销人员,巡查人员会对其拍照,照片会上传至人脸识别系统,此类人员再次入校时就会引起保卫处的警觉。然而在开学之初,新生的大量涌入让商业推销有了可乘之机,不少推销员摸清了保卫处的监管手段后,改变了“战术”,“能有几个算几个”,在校内完成推销任务后便“一去不复返”。

王东爽认为,面对眼花缭乱的商业推销时,新生们要多加思考,对于各种商业机构的宣传以及各类商品的“软性强买强卖”都应具有防范意识。在有疑虑时,要第一时间向辅导员或学长学姐求证,不要仅凭推销者的巧言令色便冲动地作出决定。如果碰到不可解决的情况,可以随时拨打电话67868110,向保卫处进行反映,维护自己的权益。

大学校园是“大社会”中的“小社会”,尽管学校各职能管理部门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但校外的那些“商业推销”手段高明且变化多端,让原本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的新生们也困惑不已。谨慎辨别、巧妙应对这些非官方的“商业组织”,是新生们踏入“小社会”的第一课,亦是他们成长路上的必修课。

(作者为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和历史文化学院2019级本科生。陈佳雯、吕嘉、闫颖对本文采访亦有贡献。)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