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长已矣,精神永留存——追忆刘盛佳教授
作者:编辑:黄贝贝 管高蕾
发布日期 2010-11-12 10:12:00

稀缺的师者 永恒的师魂——向轮椅教授刘盛佳先生致敬 

    我在华师生活近十个年头了,从未听说过有个著名的地理学家叫刘盛佳,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也许是我作为文科生的肤浅,也许是因刘先生的朴实和平和,也许这就是大师隐于市吧。 

    就在前不久听说了刘盛佳教授的事迹后,不禁无语了,这样的师者,我没有亲眼见过,这样的师魂不曾感知,这样可爱的老人悄悄错过…… 

    就在我自认为熟悉的桂子山上,有着一个个我熟悉的著名教授和知名学者,却从未听说过这个“轮椅教授”。 

    一张坐出了一个大洞的藤椅,一张棱角磨圆的书桌,一叠写着“《地理学之美》编纂大纲”的未竟书稿——这就是刘盛佳的书房。 

     面对学生推着刘先生的轮椅的照片,我无比的憧憬,莫明羡慕那两个学生,再想想今天的大学,思绪越理越乱。 

     教师,师德,学问,大学,求学,青春,社会的希望,人类的灵魂,成功,伟大与平凡等词一个个蹦了出来,眼花缭乱。 

    今天的大学,有着高楼大厦,也有一批又一批的教授涌现。“高校经济”一片繁荣,高校毕业生年年攀升,就业形势一年不如一年,我们的广大家长对高校“爱恨交加”。“读书无用论”、“大学毕业就失业”、“导师就是老板”、“读书不如养猪”等语录不知从何时何地流行开来。 

     我们应该深思,今天的大学,我们到底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教师又是在如何培养人才?我们的一些老师自己在如何践行师者的尊严。“白天是教授,晚上是禽兽”的观点不知是何时蔓延开来。师者的尊严和标杆不知道到那里去了。今天的教育现状,我们的人民教师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我们的老师在给学生什么样的引导和影响。相比而言,刘先生作为师者是伟大的。他用生命诠释什么叫“老师”,什么就“学问”,怎样去“做人和做事”。 

     老师应该是人类生活中最亲切、无私的称呼,他孕育博大的爱心和细心。而如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导师忙课题,领导忙开会,学生自己晃。今天的学生更多是怕导师催文章,怕过节不知给导师送什么礼物。 

    商业化,世俗化,功利化的今天,我们无比向往那朴实的师者。 

    教师不是一个普通的职业,否则就不应该有自己的节日,她更多是人们心灵的使者和社会良知的标杆。我们熟悉的称呼有“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是一直来人们对教师的期待和要求,如今这样的人越来越少,刘先生的事迹就更显可敬。我们的大学是一所师范大学,能有着这样的师者是我们的骄傲。作为一名华师的学生,我们为学校有着这样的师者感到无比的自豪。

    教书、轮椅、博导、破洞、地理学家、几十年的旧藤椅…… 

    这就是我们这些“准教师”们一辈子要学习的师者尊严和追求。教育的本着是让人们学会发现和享受生活的幸福。给别人带来智慧,平和的生活,是种伟大。

    “学问”是做出来的,应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不是编出来的,更不是拼出来唬人牟取升迁资本的。刘教授用生命研究学问,用生命捍卫真理。他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他敬畏真理,遵循规律。退休的老教授依旧有做不完的课题,依旧关心身边的生活,用自己的知识为政府进言献策。

    刘先生走了,我们还的继续活着,他让我看到从孔夫子以来的师者风范和师者尊严,更感到长者的温暖。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的时刻,我因心中惦记着刘先生,不再畏惧前行的寒冷。

    (文/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谢先军 于2010年11月4日星期四凌晨) 

    编后语:从刘盛佳教授去世到现在已有一个多月,而“轮椅教授”的感人事迹也逐渐受到校内外的普遍关注,他的精神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有网友这样概括“轮椅教授”精神:一是身残志坚、百折不挠的可贵品格;二是潜心钻研、追求真理的治学精神;三是待生如子、教书育人的高尚师德;四是心系百姓,献身社会的责任情怀;五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做人风范。

    或许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更多,他教书育人、为人处世的品德不得不为我们所钦佩,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学者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