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长已矣,精神永留存——追忆刘盛佳教授
作者:编辑:黄贝贝 管高蕾
发布日期 2010-11-12 10:12:00

轮椅上的名师
 ——追记我校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盛佳

    1961年,他中山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分配到我校地理系任教;1964年,他受湖北省政府领导指派到神农架考察而失去右腿;1990年,他的《地理学思想史》填补中外地理学空白;1996年,他主编的《中国地理》被大陆和台、港、澳共同作为高校教科书;1997年,他的事迹以《轮椅上的博导》在中央电视台播出;2006年,他心脏病突发安装了5个支架才换来生命,医院病房里他完成了《关于加大对东坡赤壁保护开发扶持力度的建议》……

    他,就是著名地理学家、我校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盛佳。10月2日,他还在写《地理学之美》的编纂大纲。10月3日早上,他心脏病突发,永远离开了我们。10月28日、31日,记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两次走进刘盛佳教授的家里,采访了他的老伴陈代娣、学生,去追寻这位“轮椅上的名师”走过的足迹。

    用生命考察,他保住了原始森林神农架

    在中山大学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刘盛佳用两年的时间学完了四年的大学课程,于1959年提前两年毕业。当时,恰逢一支地理考察队到中山大学旁的新窖人民公社考察,刘盛佳报名参加了。回校后,他的论文《新窖人民公社经济形成与发展》收入专著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在中山大学的50年历史上还是第一次。1960年,中科院地理所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地质勘探活动,主要考察中越、中缅边境地带上适合种植橡胶的泥沼地。刘盛佳参加了这次考察,并幸运地分到中科院学部委员竺可桢、地理物理所所长吕炯所在的小分队。刘盛佳不仅有自己的考察任务,而且还要照看几位老教授,不过因此他也得到了老教授们亲自指导的机会。这次考察让刘盛佳感受到了大师们的科学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他以后的学术活动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1961年,刘盛佳被分配到我校地理系任教。

    三年后的1964年,在“以粮为纲”的大背景下,湖北省经过全省土壤普查后,有人提出鄂西(神农架林区)有400万亩宜农荒地,希望开垦出来种粮食。林区400万亩荒地到底能否种粮?省政府领导指派对地质地理研究造诣较深的我校讲师刘盛佳,在当年11月前往神农架考察,为次年3月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提供决策依据。那年,刘盛佳年仅26岁。接到这个重任,刘盛佳没有一点迟疑和犹豫。使命在肩的刘盛佳背上行囊就去了原始大森林。冒着可能被大雪封山困在深山老林的危险,他请当地猎农带路,开始对400万亩荒地进行实地勘测。

    12月底,一场罕见的暴风雪侵袭了神农架林区。当地的老百姓都劝他不要进山,因为一旦被封在山里,永远出不来了。但为了完成省领导交给的重任,他毅然冒着零下21摄氏度的严寒,继续执行勘测任务。一双解放鞋伴着他在雪地里艰难跋涉。刘盛佳记不得有多少次脚冻僵了,失去了知觉。但缓过劲来后,他咬牙继续前行。从这年11月中旬到次年2月底,经过3个半月详尽的科学勘测,刘盛佳不仅发现了神农顶,而且发现林区400万亩荒地生长期只有50多天,无霜期60天,从而以无可辩驳的科学结论否定了这里可以开垦农田的说法。

    陈代娣说,从神农架林区回到省城,刘盛佳的右腿由冻伤转化为脉管炎。他来不及住院,带着剧烈的病痛和一份数万字的考察报告向当时的省长张体学汇报。原预约的40分钟汇报,张体学让刘盛佳足足讲了5个小时。刘盛佳的汇报引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省政府及时作出了保护神农架原始森林的正确决策。一个10万人组成的伐林队伍迅即被遣散了,一颗被叫作“神农架”的明珠北保留了下来。因久治不愈的脉管炎,1979年刘盛佳不得不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做了右腿截肢手术。从那以后,他成了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地理学家。

    在那次考察中,他的左腿虽然幸免于难,但左脚所有五个趾头全部冻掉,只剩下了脚掌。最折磨人的是他的大脚拇指根部的伤口一直没有愈合,经常出血。每次洗澡时,他的左腿都要翘起来,怕伤口沾上水。陈代娣说,这个伤口直到前年才慢慢愈合。我们很难想象,刘盛佳一直忍受着这样的痛苦,长达40多年。

    用真情献策,他把一生献给了湖北经济发展

    2000年9月,62岁的刘盛佳教授被聘任为省政府参事。此前,他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24个,专著、主编著作26部,80%以上都是研究湖北问题的,他的脚步走遍了荆楚的山山水水,被学术界称为“湖北通”。

    多年对地质地理的研究和他对湖北省情的熟知,使他在参政议政的舞台上如鱼得水。在2001年2月省政协八届四次全会上,刘盛佳首次提出“举全省之力将湖北建设成为旅游强省”。 《关于长江三峡地区旅游致富的调研情况及建议》,常务副省长邓道坤的批示为“建议很有时代性、经济性及可操作性。请计委、旅游局完善于所作规划及具体实施之中。”其中关于将209国道沿线的一江两山、清江画廊和土家族风情建成为湖北旅游精品名牌的建议,被采纳并写入全省旅游总体规划之中;在省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上,提出“将湖北建设成为淡水输出的经济富省建议”提案,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许多媒体报道,日本《朝日新闻》等媒体也进行了专访报道,罗清泉省长和周坚卫常务副省长也在改写的参事建议上作了十分肯定的批示。关于武汉市二江四岸靓化的建议、关于武汉市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建议、关于将武汉市建成为我国现代物流中心的建议等,被中共武汉市委和武汉市政府采纳。由于积极献言献策、参政议政,2002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优秀参事称号,并通报进行嘉奖。

    2002年8月,刘盛佳向省政府提出“改变我省旅游发展布局西重东轻格局的建议”,引起省领导的重视。2003年7月12日至18日,由刘盛佳、王福霖、刘海生、杜先振四位参事发起,组成考察队,对位于三峡库区西陵峡段的秭归县旅游资源进行了探险考察,发现了干溪沟这一可与张家界相媲美的自然景观和可与奉节县天坑相媲美的九畹溪天坑地缝奇观。事后,刘盛佳主笔向省政府提交了“着力构建三峡库区湖北段高峡平湖旅游品牌”的参政建议,被省政府采纳。2004年7月8日至17日,刘盛佳和王福霖、杜先振赴大洪山地区调研旅游和文化遗产期间,正值修建汉十高速公路。有几次,他们乘坐的面包车陷在泥中,只好下来推车或徒步考察。他们用满脸的汗水和满身的泥水写成的《关于将大洪山地区建设成为湖北省旅游主题公园的调研情况和建议》,省领导当即批示相关部门尽快研究提出意见。省旅游局的同志评价刘盛佳说,他虽然没有健全的双腿,但他对湖北旅游业的发展一往情深。

    由于长期积劳成疾,2005年4月中旬,刘盛佳突发心肌梗塞,住进了同济医院。经过先后三次抢救,刘盛佳的病情才得到控制。但他在病床上怎么也躺不住。他经常避开医生和护士,偷偷来到省政府参事、同济医院教授杨镇的办公室,一起商讨湖北的发展和参政建议的事。住院期间,刘盛佳和杨镇合作完成了《关于加大对东坡赤壁保护开发扶持力度的建议》。当前往医院看望刘教授的参事室副主任刘宏兰接过这份沉甸甸的参政建议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作为湖北省总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前身为“一江两山”,是省委、省政府2003年提出并实施的旅游发展战略。而“一江两山”就是由刘盛佳教授率先提出的。如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这将为西部的百姓带来跨越发展的希望。

    2006年,他因到退休年龄不再担任湖北省政府参事,但心系湖北发展的他没有放下笔,他秉笔直书又提出了3个建议报告,均被省政府采纳。2007年,他又提出了关于开展汉商文化研究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的高度重视,2008年8月13日,在与杨松书记面谈之后,这个建议被市委市政府批示。此后,刘盛佳教授的精力就投入到汉商文化研究之中,到今年10月3日心脏病突发的前夕,他已经完成了厚厚的两卷初稿。而这也成了刘盛佳教授未竟的一个心愿。

    用生命写书,他填补了中外地理学研究的空白

    刘盛佳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他治学严谨,学术领域宽广,在经济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地名与行政区划等领域均有造诣,堪称大家。而使其蜚声地理学界者主要是他以坚韧的毅力用生命书写完成的《地理学思想史》专著。

    早在1958年读大学期间,刘盛佳就开始发表学术论著。1964年到1974年间,他先后参与了武汉市东西湖农场土地勘测和规划、中科院秦岭淮河农业地理界线综合考察等十余项考察工作。截肢后,刘盛佳以顽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开始了地名学科研工作,主要承担和完成了湖北省地名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湖北省卷的编纂任务。

    截肢后第三天,省地名普查工作小组负责人来到了刘盛佳的病床前。因为大家对即将开展的普查工作没有底,因此特地来征求专家的意见。当时的刘盛佳一边输液,一边和负责人谈地名学的问题。此后,就是在病床上,刘盛佳仍然坚持对湖北省地名普查工作的指导,撰写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地名普查成果质量的评定标准》一文,并在全国地名编撰工作会议上做了主题发言。

    接着,刘盛佳开始了《地理学思想史》一书的写作。当刘盛佳决定写这部书那一段时间,正是他病情最严重的时候。由于疼痛,他晚上根本无法正常睡眠,但白天他依然拄着拐杖、推着轮椅、查遍了湖北省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的馆藏地理书刊。用了近10年的时间,他终于完成了这部43万字的巨著。1987年,当准备将书稿交送出版社印刷时,他却发现这部由五篇组织的书稿竟然遗失了三篇,合计30多万字。在丢失书稿的痛苦折磨下,刘盛佳把自己反锁在房里,一声不吭,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几天下来,他开始剧烈咳嗽。医生告知他得了肺癌!

     但书稿还没有完成,刘盛佳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他坚持不做化疗,以不折不挠的精神再度重写。命运似乎被刘盛佳的执着打动了,切片化验结果证明:他得的不是肺癌,而是与之症状十分相似的“炎性肿瘤”。刘盛佳仿佛得到了再生,更加坚定了完成著作的信心。1990年,他用生命书写的《地理学思想史》终于由我校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此书的出版受到地理学界、科技史界的好评和关注,在中外地理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杨文衡评价说,刘盛佳不仅弥补了外国学者的缺陷,开拓了中国地理学思想史的内容,而且是第一次比较详细地论述了中国现代地理学思想史。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朱士光评价说,此书填补了我国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是我国地理学思想史研究的有益探索。

    用拐杖教学,学生的论文荣获俄罗斯总统特别奖

    刘盛佳不仅在学术研究上硕果累累,在教学上也是一位师德高尚的名师。从教50年来,刘盛佳主讲了20多门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先后为国家培养了30多位硕士和博士。他是城市与环境学院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为学院的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刘盛佳教授从来没有因为自己身体残疾而离开过讲台。每次上课,学生都用轮椅把他推到教室里,然后他就拄着拐杖给学生上课。学生经常会看到他的额头冒出汗水,那是受到痛苦折磨冒出的冷汗,但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中的刘盛佳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身体疼痛。地理教学的课堂常常在野外。虽然行动不便,但每年刘盛佳教授都坚持带领地理系学生进行野外综合实习考察。与年轻的学生一样,他拄着拐站跋山涉水,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考察。所以,学生都亲切地称他为“拄着拐杖教学的教授”。

    刘盛佳对待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1997年硕士毕业、现在武汉市社科院工作的冯占军说,少年时代的刘老师求学读书很艰辛,所以参加工作后发他特别关爱学生,尤其是家庭困难的学生。冯占军读书时在刘盛佳老师家里吃饭是经常的事情,冬天冷了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刘老师家里洗澡。冯占军动情地说:“没有刘老师,就没有他的今天。”与冯占军同样受益的还有他的哥哥冯占春,兄弟两个都师从刘盛佳,读书时受到刘老师的无微不至的关心。所以,当听说恩师去世的噩耗,兄弟俩第一时间赶到导师家里,失声痛哭,长跪不起,让所有人感动落泪。陈代娣说,2002年元月刘盛佳被评为优秀参事,省政府奖励了他5000元现金。这是一笔不小的钱,可以用来补贴一下家用。然而,他把这5000元钱作为奖金奖给了地理系的十位研究生了。

    名师出高徒。留学生俄罗斯姑娘卡嘉就是其中出色的代表之一。卡嘉的祖父是武汉长江大桥的总工程师西林先生,卡嘉从小就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199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人类生态学专业的卡嘉来到了武汉,师从刘盛佳教授。在桂子山上,卡嘉得到了刘盛佳教授的悉心指教。在导师的指导下,卡嘉跑遍了长江流域的每一个有代表意义的地区,最后完成了《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研究》的论文。回国后,卡嘉的这篇论文获得了1997年俄罗斯总统奖。领导奖金后,卡嘉和母亲专程从俄罗斯来到中国,感谢自己的老师刘盛佳。

    刘盛佳还潜心编著地理教科书,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材。他主编的高校教科书《中国地理》,1994年通过国家教委主持的专家委员会评审鉴定,1996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公司出版繁体汉字本,被大陆和台、港、澳共同作为高校教科书,新加坡、日、美、澳、韩等国也作为高校教学参考书。因在高等教育中的杰出贡献,刘盛佳教授于1993年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二等奖,并被授予湖北省优秀教师称号,同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在国家教育委员会纪念师范教育百周年活动中,他是全国受表彰的十人之一,事迹以《轮椅上的博导》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