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长已矣,精神永留存——追忆刘盛佳教授
作者:编辑:黄贝贝 管高蕾
发布日期 2010-11-12 10:12:00

社会责任感升华学者的人格   

    香炉背后的黑色大理石墓上,镌刻着12个大字——学术名盛亚洲,治学更佳严谨。这里安放着著名地理学家刘盛佳教授的骨灰。整整一个月过去了,桂子山下的华中师大校园,仍然有很多人无法走出悲伤。 

    事实上,各行各业都不乏典型人物,但我们仍有必要持续地树立、尊重和追崇典型,教师行业亦不例外。正因如此,我们特别哀悼和怀念“拐杖教授”刘盛佳。 

    和很多教师典型一样,“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是刘盛佳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真实写照。他严谨治学,专著《地理学思想史》填补了国际地理学界空白;他淡泊名利,一生未担任过任何一官半职;他意志坚强,在一身病痛、右腿截肢、左上肺切除的困境中,三年内写成一部43万字的著作;他爱岗敬业,从教半个世纪以来,总是提前半小时进课堂,风雨无阻;他关爱学生,他的家既是学生的课堂,也是学生的“食堂”;他勤俭朴素,衣服破了,补上大补丁,又破了,再补上;他乐于奉献,获得省政府奖励的5000元现金后,随即悉数作为奖金发给十位研究生,甚至担心“太少了”…… 

    当然,最值得我们推崇的是刘盛佳走出书斋、为民谋福的社会责任意识。所谓达则兼济天下,刘盛佳作为著名地理学家,他的“达”不是物质财富之多(实际上,他的一生都相当清贫),而是他学识的渊博,以及积极走出书斋为社会做贡献的高度责任感。他不但主持和参与多个省部级科研项目,更是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常与人一起商讨湖北发展对策,提出很多类似武汉市两江四岸亮化、将武汉市建成为我国现代物流中心等良好建议,这些建议也都被武汉市委市政府采纳。 

    说到这里,不免多言几句。时下,部分大学教师,尤其是一些实用学科的研究者,在自身定位上并不明确,也不知道该以什么方式担当社会责任。因此我们看到,不少学者将自己封闭在学术的象牙塔里,抱着一种精英阶层或孤芳自赏的傲慢姿态,斥责那些走近社会的“学术明星”。如此长期沉溺于书斋者,自己不到“外面的世界”走走也罢,一旦将自己的观点摆出来,才发现与现实居然存在巨大沟壑的现象。 

    我们并非否定学术上的专注精神,但专注绝不意味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更不意味着让学术脱离大众而自我封闭,最终沦为部分学者奢侈的精神游戏或自我消遣的工具。换而言之,学术研究归根结底是为现实的人服务,社会需求是其根本动力。因此,大学教授的学术任务不仅理论研究,还应包涵传播、检验、运用理论的现实价值。只埋头研究却不理会学术的社会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让自己的研究成果走出书斋,让社会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并从中受益,是大学教授必须担当的责任和使命。换个角度,积极走出书斋,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必然在参与现实的过程中使其的思想和理论得以升华。 

    总而言之,一个真正受人尊重和爱戴的学者,必然是一个带着社会责任感去积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之人,并在为民谋福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认同与思想升华。这一点,“拐杖教授”刘盛佳做到了。 

    向刘盛佳致敬!

    (消息来源 长江商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