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长已矣,精神永留存——追忆刘盛佳教授
作者:编辑:黄贝贝 管高蕾
发布日期 2010-11-12 10:12:00

马敏校长对刘盛佳教授的追忆——“拐杖教授”用生命诠释对湖北的热爱

    “他用生命铸就的师魂,应该成为所有师范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共同追求。”昨日,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接受华中师大报专访,他高度评价了“拐杖教授”刘盛佳的精神(见华中师大报9日报道《桂子山下的“拐杖教授”刘盛佳》)。

    “他对湖北有特别深的感情”

    刘盛佳教授的每一项研究都与湖北的发展息息相关,从他饱受脉管炎折磨、并最终令他失去右腿的神农架之行,到他去世前未完成的汉商文化研究,“他对湖北有特别深的感情,所以他用自己的生命去诠释这种热爱。”马敏这样解释刘盛佳的执著。

    2002年,南水北调工程启动。工程计划将湖北汉江的淡水无偿调往北方。刘盛佳以学者的敏锐,意识到水资源的宝贵,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向省政府提出“将湖北省建设成为淡水输出的经济富省建议”的提案。

    马敏回忆,那时,刘盛佳坚持淡水应该有偿输出,按吨收费,一吨一毛钱。多方奔走下,这一建议实现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刘老身残志不残,对学校、对学生、对学术的高度责任感。”马敏与刘盛佳是隔窗相望的邻居。透过客厅的窗户,马敏总能看到刘盛佳的书房,“他几乎一天到晚都在伏案工作。”

    2006年,刘盛佳卸任省政府参事。参事室希望返聘,他却拒绝了。“学生的培养工作丢不下,我还有太多的课题要完成。”在与马敏的一次聊天中,刘盛佳道出“引退”的真正原因。

    “他留下的空白无人能填补”

    晚年的刘盛佳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汉商文化研究上。商帮文化也是马敏研究的一个重点,刘盛佳经常找他一起讨论。但是,马敏的办公室在行政楼三楼,离刘盛佳住的东区宿舍近一公里。

    “我告诉他,只要他需要,我去他家,但他总是直接来我办公室。”回忆让校长马敏有些自责,“那时候刘老其实很少坐轮椅,从家里到办公室,他都是靠假肢一步一步艰难地走过来的。”

    2008年8月,在马敏的力荐下,汉商文化研究获得武汉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成为武汉市重点研究课题。马敏说,这项研究对丰富武汉文化内涵、促进武汉文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他在的时候不觉得,走了之后我才知道,他留下的空白无人能够填补。”刘盛佳未及写完《汉商文化研究》就走了,马敏甚觉可惜。“替他继续完成未竟的研究,无疑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但现在,还没有一个够格的人能继续完成这项课题。”

    “他从不提个人生活上的要求”

    因为住得近,马敏经常碰见刘盛佳。“一见面,他就跟我谈他学术研究上的新进展。”马敏担心他生活上有困难,让他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可是除了希望学校重视他的研究并给予支持之外,刘盛佳没有向校长马敏提出任何个人生活上的要求。

    “做大事,而不做大官,中国多一些刘盛佳这样的人,何愁不强?”马敏说,刘盛佳生前醉心于科研教学,一生清贫,没有做官。

    马敏认为,真正的人才不是靠做官,而是靠做大事、做大学问。现在有许多大学老师搞学术,但他们都是把做学问当做官的敲门砖。相比之下,刘盛佳将整个生命投入到科研教育之中,却淡泊名利。这种精神恰是现在中国大多数学者们最缺失的。

    “他用生命铸就的师魂,应该成为所有师范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共同追求。”马敏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