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运会“降温”之困
作者:张宇欣编辑:值班编辑
发布日期 2014-11-10 20:41:00

    “望而却步”和“另有目的”
 
    “课堂上的学生都在低头玩手机,玩iPad,课外又有几个人会去运动?”教育学院的党委副书记李静在一次去八号楼查课时发现这样的状况并非个别,几乎每个班级都普遍存在。“平时的运动锻炼太少,很多学生是没有勇气报名参加运动会的。”李静说。
 
    缺乏锻炼而导致的对自身运动能力的质疑,是许多学生对运动会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
 
    “就我个人而言,能够参加运动会应该是很兴奋的;可是我觉得自己没什么运动天赋,参加比赛又拿不到名次,所以干脆就不去参赛。”观众席上的一位历史学院学生郭亚东(化名)说。
 
    “如果学院没有强制要求,我可能只会来看一些有熟人参赛的项目。”大二的汪辰(化名)说,在本身对体育就缺乏兴趣的状况下,值班的几个小时对他而言“无聊透顶”;而身边的许多同学宁愿将这三天的运动会当做“小长假”来过。
 
    在辅导员黄怡宁看来,大学之前巨大的升学压力压缩了学生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他曾在一所县一中支教一年,发现高中时期许多学生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几乎为零,体育课也经常被文化课所取代,尤其是在高三时。除此之外,黄怡宁认为一些同学对于校运动会的认识出现了扭曲,“只是单纯的为了比赛和名次而去参赛”。
 
    “中国的学生太爱学习了,你看,在踢球的很多都是外国人。”运动会第一天结束后,留学生“天子”站在看台上指着灯光中的佑铭足球场用不熟练的中文说。
 
    然而,赛场上也有着部分出于“热爱运动”而参赛的选手。
 
    热爱长跑的方灿铭在12年的校运会上夺得了男子5000米和800米两个冠军,而今年他则表示自己是新闻传播学院12级学生中唯一一个参与运动会的学生。
 
    “大家都很忙,如果不是出于对运动的热爱,都不会来参加运动会的。”方灿铭说,在他看来,运动会不应当以功利的心态来看待,而更加应该出于运动的热爱。“一个爱好不能用有没有比赛和拿不拿名次来衡量。”
 
    运动会的一些传统项目过于“无趣”是张志景不愿参加“以竞争为主的个人项目”的原因。“感兴趣的项目才会去主动参加。”张志景说。
 
    除了对于自身缺乏自信以及时间上的限制外,男女生比例失衡的情况也导致许多学院的男子竞赛项目出现“报不满”的情况。“我们院的男生太少了,所以有一些项目报不满,可能在人数少的学院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文学院体育部部长王嘉雯说。
 
    “运动会还是以田径项目为主,并没有包括大型的集体项目,这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不足4%的参与度。”副校长彭南生说,由于并未纳入篮球、足球、排球等集体性项目,这使得参赛人数受到了较大影响,同时,全民健身的氛围并未养成,这也致使学生对运动的关注度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