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运会“降温”之困
作者:张宇欣编辑:值班编辑
发布日期 2014-11-10 20:41:00

文/张宇欣 采访记者/袁笑雨 付泽 刘煜

11月6日下午,校运会的第一天,运动场边坐满了人,却大都埋着头,或者玩着手机,或者写着学院要求的“运动会宣传稿”。

“学院强制要求来‘值班’,其实大多数人都在玩手机和聊天,看比赛的没有几个。”当场上正在进行男子400米的决赛时,坐在田径场边上的一位14级学生晃了晃手中的手机告诉记者。

规定的“值班”时间一到,绝大部分学生都起身走掉,看台上只剩下寥寥数人。

场下如此,场上的许多运动项目也遭遇窘境。女子铅球决赛中,进入决赛的八名选手中三名放弃了比赛,参赛选手不足的情况在多个项目中出现,强制参赛的情况也屡有发生。

从全校性的盛会到如今略显窘迫的境遇,校运会正遭遇着“降温”的困境。

现状:场上场下均“降温”

体育学院的李孝其老师是本次运动会的检查主裁判,回想起学生时代的运动会,李孝其感叹说“当年学生参与运动会的那个劲儿和现在真是大不相同”。李孝其回忆说,大学时代的条件与现在相比“几乎没有可比性”,“抢着报名”的情况在他的大学时代才是常态。

学生怕上体育课、不爱上体育课,这与李孝其回忆中的情况截然相反。“我们中学时候每周两节体育课,每个人都想去,大学时候没有这么大的学习压力,就都出去运动”。李孝其说,尽管当时的运动设施与各种“装备”远远比不上现在,但田径项目的热度却远远超出现在。

“我上大学时没有作为运动员参加过运动会,因为报名的人太多了,没轮到我。”回忆起学生时代的运动会,华师经管学院07级校友,现新闻传播学院14级辅导员黄怡宁笑着说,那个时候,军训一结束,同学们就开始准备运动会的比赛,操场上都是人。

“也许是学校和学生的事务较多,我们现在的准备工作都是在运动会开始前两个星期才开展的。”黄怡宁有些无奈地说,与从前“学生自发组织、全员参与”的情况不同的是,现在运动会的准备工作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布置。

每个学院自行安排学生值班,保证看台一定的“上座率”;派出拉拉队进行表演,连同运动会宣传稿一起被纳入到院系评比中。这样“人肉背景”的规定每年都被学生吐槽,却也在年年沿袭。

“学生来了之后也没有很多人看比赛,都是在一旁聊天玩手机,吐槽这项规定的人特别多。”一负责统计签到的学生干部说,在群里发布“每个班级在固定时间段必须来值班”的要求后,“群里炸开了锅”。

2014年校运会的秩序册显示,今年共有1178名学生运动员参加校运会,按数据测算,参与度不到4%。院系派出的代表队中,体院以117人位列榜首,数统则以63人的人数位居次席,国交派出的人数最少,仅有15人,公管、信管次之,分别为28、29人。

“身边同学参与运动会的热情不是很高,许多人是被强制参赛的,或者说是出于一些外部原因才参赛。”文学院的许同学说。

教育学院的14级学生张志景因为学院男生数量太少,被强制要求参与了跳绳比赛,同时又主动报名参与“猪八戒背媳妇”。“猪八戒背媳妇是一个集体项目,每次大家都一起参与,很有集体的那种一起玩一起闹的感觉。”张志景说,相较于个人化的项目,他更愿意参加这样趣味性的集体项目。

与被强制参赛的同学不同,物理与科学技术学院的13级学生何泉在2013年的校运会上以18分20秒的成绩夺得男子5000米冠军,而今年他因骨折退出了校运会的所有比赛项目。“我就是为运动而生的!”何泉笑着说,对他而言,运动会更像是一个平台而不是负担,“但身边和我情况类似的人很少。”何泉说。

[1] [2] [3] 下一页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