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闲暇的时光里,翻动书页,我们从文字间汲取精神的力量,我们读过的每一个字,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生道路的走向。有多少时刻,我们为阅读到好的书籍而快乐,在与人分享中阅读到他人眼中的世界,也会用笔写下思考的痕迹。从阅读到分享,再到记录,我们在字里行间留住一份精神的成长。
与书为伴,润我心田
一本好书,犹如良师益友,陪伴大学生经历不同的成长阶段,逐渐丰盈我们的精神世界。在书中,我们既可以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能感受人文历史的熏陶,体会现实的百态人生,产生情感共鸣。
年少时,由于课业繁重,阅读不失为一种解放心灵的方式。从书中,我们总能为读到三两句名言而感到快乐,受到激励。高中时,文学院2022级本科生小延(化名)痴迷于莎士比亚笔下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华丽的语言。“莎士比亚戏剧富有哲思,总是给疲惫的我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而译者朱生豪的一句话也带给她永不放弃的精神力量:“虽贫穷疾病,交相煎迫,而埋头伏案,握管不辍。”
美术学院2023级本科生张琰则酷爱幽默风格的书籍:“王小波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故事看似风趣,但暗含深意,启示我要更加坚定地忠于自己。”中学阶段学业忙碌,阅读恰恰为我们提供一个精神的栖息地。
进入大学之后,课余时间更加充足,我们得以从书中获得更加深入的思考。正在阅读《达摩流浪者》的张琰发现,“自己和书中的流浪者有点像”。她被作者独特的写作方式所吸引,欣赏书中人物有游历世界的勇气,并以此为镜,发现自己精神中也有自由的一面。读完历史类书籍《大变局》,文学院2023级本科生王志看到了独属于历史文化的魅力,“受其启发,我更加明白要居安思危,不断进取”。而对于小延来讲,迎来成年,步入大学,总要历经离别。受书籍启发,每每阅读之后,她就更加明白珍惜当下生活的意义。
在成长路上,与书为伴就像是与陌生人谈话,我们与未曾谋面的作者展开心灵交流,获得情感慰藉,悟出点滴道理。
与人为伍,拓宽眼界
如果说,一个人于书中世界漫游,是读者与作家之间跨越时空的心灵相遇,那么捧读过后,在现实生活中和他人互相分享阅读感受,就是不同读者之间思想火花的碰撞。在共读的过程中,我们或激情输出自己的观点,或静静聆听他人的见解,提升认知,拓展思维。
身处信息发达的时代,大学生分享阅读体会的路径丰富多样——在微信读书上,点开某本电子书,可以看到他人的精彩评论,留下自己的思考;在读书座谈会和专业课上,可以和老师同学探讨作品的艺术魅力;抑或是和朋友面对面交流,就书中情节与人物畅聊……
在谈到共读经历时,教育学院2024级本科生蓝易方说:“每个人对书的内容理解不同,自然有不同的收获。”在她看来,和他人分享阅读心得很有趣,“通过不同视角看待问题可以发现一些新东西。”化学学院的2023级本科生赵智捷酷爱侦探悬疑类型小说,她在读《白夜行》时“和朋友一起讨论主人公的意图,感慨人性的复杂。”除了共同讨论对某本书的理解,朋友之间也会互相影响阅读选择,“在听了别人的阅读感受之后,自己也会想去尝试读读这本书,”赵智捷表示。
在好友的推荐下,张琰开始接触到日本文学,“我好像又发现了一个新天地,”她感慨道。朋友之间彼此交流阅读心得,在其中或发生观点碰撞,或在阅读视野之外,发现自己从未涉及的天地。
与好友之间面对面聊天式的分享不同,课上师生互动交流会更加专业且体验深刻。在文学批评课上讨论过《祝福》这篇文本之后,小延对作品主题有了更深入的洞察。“初中时仅仅觉得主人公是一个纯良知识分子形象。通过大学课堂交流才意识到,文中的‘我’是麻木、冷酷及自私的,也是祥林嫂的加害者之一。”回忆起现代文学课上关于《雷雨》的交流,王志震撼于他人的见解,“在谈论谁是主角的时候,有位同学直接超越了人物和情节本身,从文本整体框架和作者目的来探索答案。”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个人读书可能会囿于个体经验而使得自身的视角受限。与人共读能够激发多元观点的碰撞,带来更加缤纷多彩的阅读体验。大学生们可因交流对文字作出更加深刻的理解,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的精神的养分。
执笔为桨,重塑思考
身处成长阶段,阅读之时,大学生们的思想如火花般不断迸发,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丰富精神世界,完成对知识的“消化”。不满足于停留在汲取“养分”的阶段,许多同学选择“执笔为桨,重塑思考”,写下一段书评,将所思所想真正内化于心,完成对书籍内容的整体把握,进行自我精神与书籍内容的深度联结。
在不同的章节留下零星的观点后,一些同学通过撰写报告,将这些星星点点的思考拢成篝火,深化对内容的理解。历史文化学院2024级本科生卜雅嫣分享了自己撰写《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世界简史》等书评的经历,并表示,“撰写报告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再把握,亦是对前人治史研究方法的借鉴与思考。”
看完《五号屠场》这本书,张琰在大受震撼的同时,却感觉言之无物,不能将自己的感悟有逻辑地表达出来。但在撰写书评的过程中,她能够更加沉静地思考书中文句的内涵,“在撰写书评时,我终于将那种抽象的感觉转化成了具象的文字”。
书评不仅呈现出个人对书籍内容的整体理解,亦能帮助自己建立新的阅读认知。以撰写《罗马史》书评的经历为例,王志表示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书籍考校的差距,由此对书籍版本问题产生思考,认为“好书值得运用不同的思维一读再读,而撰写读书报告,无疑是对这本书的重新解读,从中能够发现新的亮点。”
由书中内容联想到现实生活,同学们通过阅读与书评撰写,从而引发自我反思,也在此过程中悄然完成身心的蜕变。王志在写下对《鱼庐记》的感受后,逐渐领悟朋友、亲人之间幸福快乐才是生命真谛。蓝易方常常记录心理学著作的阅读心得,“对心理机制的思考,让我能够更加深刻理解他人的行为逻辑,在人际交往中更加从容”。
以书为伴走过成长旅途,分享心得拓展自我眼界,再以文字写下自己的思考,我们在阅读的世界里跋涉,不断仰望更高处的思想之巅,也愈发坚定自己前进的方向,收获精神的成长。在未来的无数个瞬间,当我们翻开一本好书时,还会为那些充盈着书香味的文句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