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短视频平台上的“宿舍神器测评”播放量突破千万,当豆瓣“疯狂攒钱”小组成为省钱达人的秘密基地,一场静默的“生活革命”正在高校悄然发生。从如何用发卡疏通下水道到矿泉水瓶“爆改”收纳盒,年轻人将手机屏幕化作新时代的“生活百科全书”,这群曾被贴上“四体不勤”标签的Z世代,正通过对家居生存技能的习得,完成对独立生活的重新定义。
于裂缝处突围困境,自琐碎中解锁成长
“第一次面对堵塞的宿舍马桶时,我不好意思麻烦舍友,在网上搜索了很多方法试图解决。”公共管理学院2023级本科生吕雨馨坦言,她最初选择独自上网寻找解决方案,不仅是出于“闯祸者”的羞赧,更因意识到“有些技能终究要自己掌握”。像她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有人对照网络教程给电动车断电避免电池损耗,有人将奶茶杯改造成多肉花盆,还有人用分层收纳盒、真空压缩袋管理宿舍空间。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23级本科生陈柯宇甚至总结出一套“维修哲学”:“这次找师傅修表带,下次就能自己换表带——受鱼不如学渔,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技能复利。” 家居技能的学习往往始于被动,但技能的积累很快反哺出掌控生活的底气:吕雨馨经过反复通马桶的崩溃,练就出了“遇事不慌”的心态;陈柯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月光族”而窘迫的文学院2022级本科生陈杏如,如今已能熟练运用记账APP规避“月末吃土”的窘境。“以前觉得独立就是经济自主,现在发现,会修漏水的水龙头、能规划好每周菜谱,才是真正的成人礼。”陈杏如感慨。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觉醒同时伴随着对传统教育体系的反思。陈杏如谈到:“学校劳动课还在教剪纸,可在社会生活中,租房时怎么排查甲醛是否超标、被克扣押金后又该如何维权?”当课堂教育与实际需求出现断层,年轻人只能转向哔哩哔哩教程和小红书攻略。陈柯宇认为,安全风险和考核机制的确制约了实用技能进入课堂,但更深层的原因或许是“我们习惯将知识分为三六九等”——直到外卖盒堆积成山、跳闸时手足无措,年轻人才惊觉:会解微积分方程固然值得骄傲,但能快速修好咯吱作响的椅子同样是珍贵的生存智慧。 如今,这些习得性经验正在重塑大学生对“成长”的认知。当我们将杂乱物品整理得井井有条时,获得的不仅是被高效利用的整洁空间,更是“应对复杂系统的控制力”;当我们通过预算管理实现“学习+兼职+社交”的平衡,也验证了“生活技能与学术能力存在底层逻辑的互通”。这种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对真实生活的掌控感,或许正是当代青年在不稳定的现实中锚定自我的重要支点。
在方寸间播种诗意,于琐碎间细嗅幸福
当“如何通马桶”“怎么修跳闸”成为大学生热议的生存必修课时,也有一群人正埋头琢磨更“柔软”的事:床下的一方小桌能不能装点出花样?仅用一口小锅能否煮出色香味俱全的饭菜?旧衬衫改的收纳袋算不算行为艺术?从“生存”到“生活”,年轻人用生活美化技能,在鸡毛蒜皮中织出一张细密的治愈网。
美化技能,增味生活,大学生们把平淡日常翻炒出阵阵浓香。“看博主教怎么做出‘健康低脂餐’——把泡面加蛋、午餐肉、青菜摆盘,我才发现朴素的一日三餐也能兼具营养和仪式感。”陈杏如感叹道。教育学院2024级本科生蓝易方原本是因吃不惯外面的饭菜,便萌生了自己动手做菜的念头,然而在一次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烹饪尝试后,她惊叹“那是我吃到的最好吃的菜”,唇齿留香间,烹饪已成为她独特的生活调味剂。
在狭小的宿舍里,年轻人调动丰富的创意,陈酿心灵的芬芳,亦为集体生活增色添彩。外国语学院2023级本科生陈欣宇热爱插花,看着书桌上缤纷多彩、形态各异的花朵,她感觉“整个书桌都生机勃勃、充满美感”。她还把收纳变成英语课——用英语单词卡片做收纳标签、在小红书上用英语记录自己的收纳实践,享受“用英语探索生活”,她将专业优势与生活美化结合,在学习中触摸生活美学的丰厚质感。法学院2024级本科生小杜则在整理房间中放松原本紧绷的神经,重拾前行的自信:“每当我感到专业课学习压力很大时,将房间慢慢收拾整洁,就会感觉自己也不是什么都做不好。”她在全寝推广“滚筒清洁地板法”,巧用滚筒粘走难以清理的细小灰尘与头发,这一分享不仅解决了宿舍许多卫生难题,也使宿舍生活“多了份共同生活的人情味”。
生活美化技能如粒粒良种,为年轻人的日常生活盛放出一树一树的花开,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别样风景。身处大学阶段,从学生过渡到社会人,小杜认为:“我们除了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好好生活。”通过发掘与交流生活美化技能,她发现“很多人有不同的闪光点”,自己也逐渐走出“唯成绩论”的评价体系,在这些技能学习中突破功利主义的桎梏,寻找到“内卷生活中的解药”。陈欣宇亦从这些技能中,获得对生活的感悟:“生活不仅仅是简单的生存,更是一种艺术和情感的体验,值得我们去珍惜和追求。”
当下年轻人对生活技能学习的热衷,也是对传统教育体系中实用内容缺失的“主动补课”。劳动教育长期被边缘化,导致许多人空有理论知识却难解生活琐事。而“生活觉醒”的实践,恰恰是对这一失衡的修正——它让成长回归到“向下扎根”的朴素智慧中,使叠衣、烹饪、收纳等技能成为连接书本与现实的桥梁。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年轻人将烹饪、整理等技能升华为“精神治愈法”,实则暗含了对抗焦虑的生存哲学。自我成长过程中,“积极行动”与“心态平衡”是突破困境的关键。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菜肴时感受到的味蕾上的触动、整理房间时随着物品逐渐被摆放整齐而一点点梳理清晰的思绪……这些亲身的劳动过程成为了锚定存在感的仪式。它们不仅帮助青年直面“眼高手低”的成长迷思,更以“做具体的事”为切口,帮助个体在不确定中找到秩序与掌控感。大学生学习生活技能的转变不仅是对生存能力的锻造,更是一种自我的觉醒:真正的成长,需在理论与实践的共振中完成。
在算法推送的知识胶囊与高校课程表之间,我们这一代人正进行着精妙的认知缝合。就像小杜们将收纳逻辑转化为情绪管理秘籍,蓝易方们把烹饪的烟火气熬煮成无聊生活的解药,这些方寸之间的生存美学,终将长成抵御不确定性的精神铠甲。在那些被生活技能照亮的微小角落,我们欣喜地看见:那些曾在我们拼了命去读书的年代里被视作“无用”的生活实践,正在大学这片无限可能的土壤上被浇灌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