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学期期末周,华师学子间激烈开展的不仅有复习潮,选课潮也在“涌动”。除了专业必修课,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修习其他的公共课程,即通识核心课和通识选修课,以拓展专业之外的学习。我校通识核心课和通识选修课(以下分别简称“通核”“通选”)种类繁多,知识领域覆盖面广,教师考核方式和上课模式不尽相同,不同课程体验也就大不相同。选什么课影响着期末的走向,也牵动着整学期的状态。针对不同的上课体验,我们可以捕捉到当代大学生多样的选课心理观。
优质课程:代代相传,为哪般?
由于我校实行的是筛选机制,并非先占先得,且高年级相对于低年级有优先级。所以,对于很大一部分同学来说,都曾遇到过选上了热门课程或者落选转而上相对冷门的课程的情况。选课期间,讨论热度最高的当属“选什么优质通核”话题,不仅在选课交流群中经常可见“蹲蹲某某课程给分”“某某课怎么样”的讨论,在小红书上,也有不少选课意见贴。在一届届学生的口耳相传中,有些课程已成为公认的“好课”,引得一批批学生持续“疯抢”,选课人数远远超过限制名额数量。这些课程为什么形成口碑?它们的“优质”体现在哪里?
部分同学给出了一些答案——轻松高分、内容有趣、收获丰富。文学院2023级本科生刘梓瑄选了《电影鉴赏》这门被许多推荐帖中列为“优质课程”的通核。本只是为了“轻松高分”而选,而真正上了课时,她才发现这门课不仅轻松,而且内容十分有趣。她最钟爱的便是这门课的上课方式:“每节课老师先播放影片给学生看,之后大家一起赏析电影艺术。”刘梓瑄也表示对公路片、爱情片和警匪片等不同类型电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除了高分有趣和知识方面的提升,有些热门课程相对来说强调技能的拓展和收获。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23级本科生小栗(化名)在小红书上看到了《乡村中小学音乐创意教育》这门通核的推荐帖,结合自身对艺术和教育的兴趣便选择了该课。她回忆,在课上她学习了许多有趣的小技巧:“乡村中小学乐器比较匮乏,我们可以随手将身边常见的物品变成教学工具,弥补不足。”而对于成绩,小栗并不过分追求。
不同的学生在选课时呈现着参差的衡量标准,各有侧重点,但都将一些因素考虑在内。期末高分、内容有趣、考核方式轻松都是让人倾心的指标。通过权衡比较,大学生选择了专业之外的公共课程,并从中收获知识与技能,形成了一份“代代相传”且“有口皆碑”的热门优质课程“心愿单”。
小众不“冷”:偶探“冷”课,苦乐交织
若将论坛被众人“吐血推荐”的热门通核比作浮于水面的冰山一角,那么还有诸多“小众”课程如平平无奇却不可多得的珍宝,深藏于冰面之下,静待有缘人发掘。
或是兴趣爱好驱使下的“命中注定”,又或是偶然巧合成就的奇遇,大学生们总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叩响了那“高冷”珍宝的第一道大门。新闻传播学院2024级本科生甲鱼(化名)因对法律知识心生兴趣,便抱着试一下的心态在法学院开设的三门通核中随机选了《以影说法——影像文化中心的法律》这门课程,在本课课堂上的影片解读中一点点接触到了法律的奥妙。新闻传播学院2024级本科生小七(化名)在室友的安利下选择了人数不多的《汉字文化解密》课程,第一次上课就感受到了对汉字的奥妙,感慨自己从前的“无知”,从而更加渴盼对汉语言知识的深入学习。
在推开这些小众课程的大门后,迎接学子们的既有收获,也有挑战。而学子们则纷纷“应战”,斩破荆棘,一路生花。对于文学院2023级本科生熊珮芸而言,许多文科生望而却步的《大学文科数学》带给她了别样的乐趣。她提到,自己选这门课最初只是“希望接触到更多数学专业知识”。一路探索中,她不畏困难,尽管课程中涉及到的抽象而复杂的公式、逻辑严谨的推理论证常让她绞尽脑汁,但她也未曾放弃、一路向前。每当解开一道难题,攻克一个知识堡垒,那从心底涌出的欢喜与成就感如同冬日暖阳,令她感到温暖又明亮。
初遇汉语言知识的小七也同样体验到了这种“痛并快乐”的感受。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她一头扎进汉字文化里,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细细琢磨课堂带给她的每一份惊喜。最令她印象深刻的一次作业便是“解读自己姓名”。她提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反复比对、斟酌,从汉字的起源、演变中探寻家族与文化的印记,并深深地被先辈们在汉字里留下的智慧光芒所震撼。
小众课程,虽不似热门课那般热闹,却也有独特的魅力。它们用理解或投入时间的成本设下门槛,而当大学生们持以赤诚之心迈过那一道道槛,经历那“痛与乐”交织的收获之旅后,成长便也蕴含其中。
其实,小众课程并不“冷”,它们正在等着我们一点点去发掘那些小而美的奇遇。
一门好课:选课非命题,标准自定义
与专业课和公共课不同的是,通核和通选都是因发展个人兴趣而开展的。它们更像是架在过去被动固定的学科学习和未来垂直深耕的专业领域之间一座桥梁——五花八门,任君挑选。在选修的课程里,同学们可以打破专业的壁垒,在新的领域畅游、探索,并在这场有关选课的“命题作文”里,探寻自己对于青春生活的不同答案。
这份答案,与同学们对于命题立意——好课标准的不同看法息息相关。“有趣还是高分?”“精深还是简单?”“喜欢还是好过?”……当所给分数和难易程度成了“选我所爱”的一大考验时,有些同学会谨慎考虑学分绩和时间因素,有些同学却从心而动,喜欢就去大胆尝试,体验至上。
正如“想过怎样的大学生活”这一青春课题并无实际定义,同学们的选课标准也无关高低,不分对错。小羽把选课视做自己青春生活的一种价值体现,“我的选择是按照自己生活来的,我想要什么,我就走向什么”;甲鱼则把丰富且有趣的课程视作拓展大学经历的视角,“大学生活还是很无聊的,需要找点盼头”;蜂鸟选课会更看重其对自己的绩点影响,“我想(提高学分绩),拿到一些奖学金”。在这些回答中,都能窥得大学生们的生涯规划和学习心态。
那么,当这名为“选课”的“作文”立意没有标准答案时,同学们为答题而做出的努力便是独属于每一个人的青春答案。由此来看,这个“命题”更像是给了同学们一个机会,让同学们学有所得、习有所获,让同学们有机会去探索专业领域外的无限可能,也让同学们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若所有的通核通选课都能够秉持这份开设的初心,或许在某一天会带给更多人以惊喜。蜂鸟就提到,自己虽然是冲着“高分好过”去选课,但也在投入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满满当当的“干货经验”。
“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时光扉页上的“青春”二字都不能被轻易定义,大学课单里面的通核通选又怎会是个单一的命题?“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或许一门好的选课,可以成为你所能借力的那股“好风”,送你到达任何你想要到达的地方——或许是理想的青云之巅,或许是四年的缤纷之旅,或许是专业外的另一种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