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的河流中寻找自己的渡口

作者:程馨媛 编辑:王颖 发布日期: 2025-10-31


深秋的校园,梧桐叶一片片落下。晚上十点的图书馆,灯火通明如白昼。我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再低头看看桌上摊开的课本和只写了几行的笔记——又一个夜晚在刷手机和自责的循环中即将过去。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个疑问,不仅困扰着我,也萦绕在每个大一新生的心头。

迷失:从确定到不确定的转型阵痛

记得刚拿到课表时,我的心中满是欣喜:每天只有两三节课。大片的空白仿佛在向我许诺无限可能:我可以在外国语言文学中,探索异域风情与文化色彩;在琳琅满目的社团活动里,和志同道合的伙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独自阅读时,与伟大的灵魂隔世对话……可这份喜悦很快被现实击碎:看似空闲的课表背后,是读不完的参考文献、写不完的小组作业、准备不完的课堂展示,更不用说那些应接不暇的社团活动——每个人都热情洋溢地告诉你:来这里能学到很多!

时间像握不住的沙,你越是用力,它流失得越快。上午在外院教室上课,中午赶到学生会开会,下午记得参加辩论队训练,晚上还要完成法语作业。每晚拖着疲累的身子躺在寝室床上时,脑子还在不停地想“是不是还有事情没有做”——好像都并非是什么有意义的事。

剖析:在自由与约束的断裂带上

高中的目标明确得像一条直线——考上好大学。可当我们真正踏入大学校门,那条直线突然消失了,眼前取而代之展开的是一片没有路标的旷野:旧的目标已然实现,新的目标迟迟无法建立,内心的动力消耗殆尽。室友小董曾迷茫道:“突然没人管了,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是啊,从小到大我们仿佛被圈养在时间的轨道上,每一步都踏着既定节拍,当自由骤然降临,那种感觉比任何束缚都让人感到无所适从。更复杂的是外部环境的剧变。学习不再是按部就班的被动灌输,而是变成了需要自主探索的拼图游戏:一节课的背后,是数不清的延伸阅读和独立思考。而全新的社交环境又诱使我们进行“过度补偿”——参加数不清的社团组织,认识所有可能认识的人,不错过任何于自己而言有意义的活动……仿佛这样就能找到归属感。

信息爆炸更是雪上加霜。课程群、社团群、活动通知……我的手机每天要响上百次。在这些碎片信息的轰炸下,专注成了一种奢侈。当整块学习的时光被切割成零散的浏览,当深度思考被迫让位于及时回应,我们赢得了所有信息,却输掉了与时间深度对话的能力。

重构:在探索与热爱的平衡中成长

那些看似浪费的时间——在东湖边发呆,与挚友夜谈,读一本无用的书——反而成了我最珍贵的收获。在记者团,我找到了文字记录的乐趣;在学生会,我遇见了灵魂相契的伙伴;在独处的时光里,我学会了与自己对话。

我开始渐渐明白,那些曾经被视作“无用”的时光,原来都在悄悄塑造着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深夜刷到的一条巴黎街头手风琴视频,让我想起白天在东湖边发呆时听到的鸟鸣;朋友圈里学长分享的“交换生生活感悟”,让我对正在经历的一切有了新的理解……这些看似不相干的片段,在我主动思考和连接中,逐渐显露出它们独特的价值。当我带着记者的敏感去观察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时,当我怀着学生工作培养的共情力去理解身边的同学时,我发现:大学教育从来不止于课堂,它更在于这些看似零散却真实的生活体验中。

夜深了,图书馆的灯还亮着。我知道,明天依然会有忙不完的事,但这一次,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时间将去往何处。时间还是那些时间,改变的只是我们与它相处的方式。这或许就是大学教给我第一个重要的课:如何在流动的时间里,活出属于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