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知识的储藏室、自习的避风港,还是重塑自我、涤荡灵魂的圣地,图书馆所蕴含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我早时的印象。
中学时期,图书馆在我的生活中扮演着“自习室”的角色。相对安静的环境、积极修习的氛围使它成为我学习圣地的“不二之选”。而享用它的同时也有着深刻的代价:起早贪黑的排队仅为得到自习室的一个座位,繁重的学习任务让我们无暇关注图书馆典藏的知识与美德,只能在书本与题库之间的缝隙中感受来自文化的一丝气息。
然而,三年之后,它的“定义”正在悄然变化。大学的图书馆已不单单是自习者的领地,而是一个兼具更加多元功能的场所。
作为大学生的我,同书本打交道仍然是第一要务。而当我第一次跨进校园图书馆,我发现它不同于省市的公共图书馆人满为患,时间上的充足也给予了我更好地享受这丰富资源的机会。我可以在任何一个需要的时机刷卡进入,也可以在上课的五分钟前挥手作别,这就是它毗邻八号楼带来的便利性。
当我选择一个邻窗的位置落座,周围氤氲着书香气息,心底不由得产生一种有所作为的使命感。我的笔尖在书页之间落下所感,书中的道理如精灵一般活跃在我的精神世界。在此过程中,没有社交的喧扰,没有生活的琐碎烦扰,只有一方天地中的自己和书籍。这里虽然禁止大声喧哗,不能任意行动,但却是自由的天堂。它总是虚位以待,迎接着每一个访客的到来。
空间资源仅仅是偌大图书馆的表层,更加珍贵的是海量的智慧。从一层到七层,不同的资料和文献被有序地整理在书架上。当我渴望阅读所读专业的书籍时,这里看上去就会无比亲切。我顺着索书号在一面面“墙”之间来回寻找,从第一次的小心翼翼,到如今的从容不迫,但未变的是,我与书本那份“山穷水尽柳暗花明”的精彩互动。我往往能在这寻找之旅中收获意外之喜,但满载而归的同时却忘记期限,直到发现剩余可借量寥寥无几时,才能反应过来本月到底光顾了几次。
当暮色渐沉,或是夜深人静,我暂离五楼的书桌,徘徊踱步在楼梯间,脑中回荡的是汉唐之际的政治制度,眼中一览桂子山的秋景风光;一边回味书本纸张的韵律,一边感受探索未知的快感。即使是书海人山的角落,也能给我们带来静谧的快乐。朗读亭这片小小的空间,回荡着我低沉的声音,仿佛是我的好友,与我一起享受这方寸之地与书香之乐。
图书馆无疑已走进了我的生活。我的作息习惯和个性发展无不受其牵动、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在沉浸文字的过程中,我不再随手拿起社交软件;在畅游书海的过程中,我不再随意点开无效信息;在利用公共资源实现个人发展的过程中,我更加思考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小小的一方天地却拓宽了无限视野。
宿舍、教师和图书馆的三点一线终究无法填满整个青春,我们走入图书馆,也从图书馆走出,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属于自己的收获不会随着行稳致远而消失,只会愈加沉淀,更加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