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回老家,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东家的老人手上平板能放跳操可方便了,西家的老太举着手机天天有看不完的视频可比电视好多了,南面又有谁家阿婆在APP上可以随时获取些什么新闻,北边的大爷大妈总是跟小辈们打视频电话……当爷爷奶奶这俩抗拒数字产品的“老顽童”终于在人际压力下想要把自己的生活接入网络时,我就知道该我登场了。
老人家的智能手机原本只是孙辈讨要的对象,除了游戏功能就只剩下拨号作用。刷遍微信也只有银行卡和医保的信息录入,没有过多牵绊也没有实践的机会。刷遍手机也没几个老人感兴趣的软件。看来还是得从头做起。
仔细询问需求,然后下载软件,最后教学使用。这似乎听起来特别简单,而且顺理成章。可惜当大人们头疼怎么小孩子玩手机防都防不住的时候,我也要忧愁电子内容适老化还是做得太差,老人们想玩也玩不起来。
把手机全都设置到适合老人使用的字体大小,于是就出现了“新格局”:新闻APP上一整个屏幕也看不到几条新闻,还有些显示超过范围只显示部分内容,连眼神好的我也难以阅读,更别说没看惯屏幕甚至还有戴老花端着放大镜的爷爷奶奶了。
好不容易当上手机教学的老师,结果却发现一场教学下来,越是努力,俩老人越是迷茫。于是我只能调整大纲,从最基本的手机滑动练习开始,再布置作业,让俩老人先学会发微信、打视频,想着等他们建立了信心后再带领他们见识海量的互联网信息。
可是当我没过几天再返老家想着检查作业进行进阶教学之时,却接到棘手的挑战——爷爷奶奶的手机广告多,跳转快,最后在乱跳的窗口页面中卡住。俩老人虽然互联网网龄短,但是生活阅历丰富,在所有操作之前都自我提醒“不能乱点链接”“不能乱给钱”,因此所有操作都格外小心谨慎。可惜好不容易操作正确了,但是互联网“流氓”了,一下子就把两位新生带出“新手村”,直接步入购物车了。看到那价格数字一闪一闪,两位“好同学”立马大惊失色以为自己又做错了什么。我原本以为这些都是小问题,不成困难,却未曾意识到,手机里广告、恶意APP弹窗等海量的信息不请自来,其实以一种令人害怕的架势吓退了刚入学的“新生”。这些恶意内容是难以关掉的,声音巨大而且后台播放的,不仔细辨别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费力地删了大半天才勉强让发烫的手机不再失控,而两位老人早已自顾自地放空了起来。看到我为难的样子,只说:“没事,不玩也一样的。也没什么影响。”
我的心中不免有些唏嘘,原来我们以为的那些一看就会、不言自明的事情对于少接触手机的老人们是如此陌生,他们不仅要补充知识上的大坑,还要面对我们不自知的“傲慢”。
“不行!我们还要给你们打视频呢!”让老人也能享受互联网的便利,不仅需要适老化的人文考量与产品设计,也需要家人的关心与耐心。我开始更加用心地去筛选手机上每一款适合给老人使用的软件,仔细进行软件的各种通知、权限设置,屏蔽掉那些可能出现的广告和恶意弹窗。趁着寒假里每一次回老家的机会,我都会花更多的时间陪爷爷奶奶练习,从简单的操作到更复杂的功能,一步步引导。渐渐地,我发现爷爷奶奶虽然还是经常会被一些新功能难住,但他们眼中的好奇与喜悦越来越多。在这快速发展的数字浪潮中,我希望我可以帮助他们抵抗那种“好像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孤独与无助,体会到科技带来的便捷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