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起浏览网页满目尽是某某公司开发了第几代AI,亦或预计未来有多少岗位会被AI取代。短短几年,惶恐、焦虑的阴云越聚越多悬挂在了人们笑容逐渐凝固的唇角,叩问的声音也越来越多——AI有一天会完全取代人类创造性活动吗?我们又何去何从?
这些问题曾困惑我许久,也直到近日才有了些不同的感触。我完成了一份很特别的期末考试,一份要求用AI帮助我完成的作业。由此我也总算明白到AI是如何融入到创造性活动当中的。
当老师在课堂上要求我们借用AI独立完成给定命题的广告视频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诧异和新奇。可没过多久,惶恐又逐渐掩盖并占据心头——我很害怕我做不好。我从未用AI生成过视频,对于广告的命题我也很迷茫,完成快的同学都在那做经验分享了我依旧不明所以。茫然着、茫然着,我突然灵光一现:为什么不能以“茫然”作为我的主题呢?我开始了第一次的指令输入:“请以‘青春梦华师梦’为大命题生成一个一群学子迷茫追梦的公益广告视频”。十分钟的等待,一个一言难尽甚至略显抽象又仅有5秒的视频展现在我面前时,我对AI的幻想泡泡终于被刺破了。我心中暗想,它好像似乎大抵也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强大吧?但又不太死心自己的作业毁于一旦,便去搜索如何用AI生成视频,搜索页面中很快显示出了一些技术咖们所谓的“玩转AI”实际一点也不好操作的经验分享,再往下便是些获奖的AI大作,我好奇地点了进去。细细一览,心思却既不在AI技术的强大,也不在感慨自己技不如人,而是真心认为这个视频挺有意思的,确实是好作品。
我不禁又进一步深思:当技术将创作的起跑线拉平时,我们看的究竟是什么呢?独特的内容?别样的创意?细腻的情感?还是内心的触动?……这些都是AI代替不了的啊!AI以算法为基的学习模式注定了它无论如何逼真、如何似人却永远无法成为或代替真人。很多东西不是用算法计算出来的,就连我们也很难解释人这种生物的复杂性与独特性,无法解释某一刻无数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秘化学物质带来的诸多“冲动”:创作的冲动、思考的冲动、表达的冲动、共情的冲动。如果那埋藏在白纸黑墨间的思绪,音符律动闪烁的情感,画幅折射的世界,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刹那间灵感火花的碰撞都可以被AI替代的话,又何来“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呢?更何况人生本来就不是按常理出牌的,AI越是完美越显平庸单调,或许正是人的不完美不稳定恰好保留了创造的神圣。
最后为了这份作业,我写了一个脚本,是一个叫《寻梦鹤行》的故事。故事统共五个分镜头,没有什么很复杂很跌宕起伏的情节,看起来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也没有戳明了说“寻”的是什么“梦”,甚至可能给人一种云里雾里、水中花镜中月的感觉,但这却是我真正想要表达的。
变现过程也很是曲折,林林总总耗费了我近半个月的精力,可当看到老师给我的评语“我很喜欢你画面表达的内容”时,什么累不累的早已抛掷脑后,我只觉自己要被喜悦淹没了,甚至也不再为AI强大的技术力而感到恐惧。因为只有我能知晓一笔一画写下它时的万千思绪,AI不过是锦上添花的变现工具,能够更好呈现想法又何乐不为呢?
所以,让我们惶恐的真的只是AI吗?我想,更多还是那个缩在角落默默念着“害怕我做不好”的自己,是那个不够自信、畏惧无法创造不被替代价值的自己。正如《南方周末》在新年献词里说的,“用你的活法定义世界的算法”,我希望每个对未来焦虑的你我都能多分从容与自信,找到属于自己的无法被AI代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