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年节的印象和见解不再似儿童那般单纯。过去,我的眼里尽是烟花爆竹、年夜大餐、压岁红包,而如今,一些原来只需要父母操心打点的事情也进入我的视野中来,“送礼”,便是其中之一。然而,看着亲戚好友们的觥筹交错、你来我往,我在疑惑的同时,也申发了许多思考。
今年过节,爸妈也一如既往地为礼品犯难,互相与近亲讨论应该送几样、送多少。以往,这些琐事轮不到我操心,可近年来,爸妈却也来询问我的意见。于是,我少有地认真梳理了下我们家族里几家亲戚互相送礼的情况。大爷大娘一家,因为排行老大,所以只“进”不“出”;我家与三叔三妈一家,分列老二老三,平日里倒是往来频繁,彼此关照有加;我家与姑姑一家虽然交往较深,但姑姑却不太看重这种繁文缛节,觉得送来送去没必要,也就只进不出了。细细算来,倒是与老大一家和姑姑一家的两番送礼都打了水漂。家里人有时候也有些怨言,怨老大一家仗着自己年长就从不回礼,怨姑姑一家太不懂礼节,嘴上说着不在乎这些东西,实际上是只顾收礼不知回礼,让人多少有点寒心……每逢年节,或大或小的埋怨与争吵便会如影随形。
但这些埋怨和争吵却也并非是我们家独有的。我观察到,身边一些家庭成员都会将置办礼品视为很大的负担。或是觉得一到过年过节就要送礼,给别人家这么多东西实在是亏了;或是难以理解有来有往的送礼,达到等价收支又有什么实际意义、产生了什么额外收益。我想,是意义与表征的失衡造成了这些困境。
一切形式存在的目的都应该是使意义得到巩固,而不是使形式取代意义本身成为负担。“礼”的存在初衷是好的。过去的一年一家人互相扶持,我们通过赠送一些礼物表达自己的感谢,当我们收到用心的回礼,也会感到惊喜。如果不理解馈赠的实质,将“送礼”作为任务,必然感到负重;更甚者,将情意物化,单纯以金钱、价值来衡量赠礼,对收入和支出的礼物谨慎计算、斤斤计较,则更是将“礼”的形式凌驾于其本真的意义之上。
“有来有往”是家人之间的相互关怀,“有来无往”则难免被视为情感的漠视,伤人于无形。礼是情的载体,在家庭中也有一定的必要性,它不局限于过年过节的礼品,日常生活中因互相惦念而馈赠的物品同样是礼的一部分。对礼节的过度重视和吹毛求疵会影响家人之间情感的纯度,而“不在乎”却也不是恰当的处理方式。在当今生活中“无所谓礼节”却又对礼物无所表示,非但不会给人带来阮籍那般的洒脱之感,而是会让人觉得没有礼貌、不被尊重。
思至于此,我认为,我们应当对“礼”持正确的态度,使它的形式与所承载的情感相匹配,发挥其本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