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换了一个新手机,刚拿到手我就登录了自己的微信、QQ、小红书等社交软件的账号。结果过了几天爸爸给我打电话,我怎么也接不到,才发现我连允许通话的权限还没打开。看着通讯录里寥寥无几的联系人和通话记录,再想想微信列表里划不到尽头的家人好友,才对课本上的“现代人通讯方式的变迁”有了实感。
过年期间,离得近的家人朋友们可以欢聚一堂,举杯邀饮,不便相聚的好友们就只能通过社交软件遥寄祝福。在新年的头一天收到老同学的祝福令我倍感快乐,因为互相惦记的好友其实不多。我多么想在新的一年送上最真挚祝福和感谢,然而一些话诉诸纸上或是屏幕中总感人情味骤降,只能层层叠加颜文字和表情包,企图还原最初的情感。
也差不多是在大年三十绞尽脑汁地回复新年祝福时,妈妈的电话铃声响起。因为相比于微信视频提示音,电话铃声太久没有出面,所以我们都仔细辨认了下这是谁的电话。妈妈接听电话,没有开启免提,但是很洪亮的呼唤声从另一头传来,高中租房时楼下的庞奶奶大声地自我介绍:“小王,是我呀!”
电话那边的声音很嘈杂,除了庞奶奶外还有另一个奶奶,是庞奶奶楼下的奶奶。她们对着电话向我妈喊道:“太久不见了,我们想你了!”自从五年前我们一家和几位奶奶成为了邻居,就经常收到她们的馈赠。虽然往往只是几个鸡蛋、一根黄瓜或一片冬瓜,再加上一块咸菜疙瘩,但她们总是乐于敲门拜访,然后进家促膝而谈。一晃已经这么长时间,每年的电联却仍然保留了下来。庞奶奶说,微信的视频通话她不太会操作,平常打电话又怕打扰我们,就紧抓着这过年的时间,一定要打电话问候一下。
老一辈人交际圈也许不大,但却是车马慢慢、信件遥遥地联系出的深情。感慨之余,我想到两年前我奶奶下葬那天,老家那边来了许多老人,他们或者留在老家,或者跟随子女去到了不同的省份。这些老人们年龄大,身子不硬朗,平常不出远门,通常只有在家族里有人生老病死等大事发生时才能再聚在一起。双手互相交叠在一起,道几句珍重、保护好身体,不知何时再见。当时不明白为什么老人碰面时会那么激动,分别时甚至会说“见一面少一面”,后来才慢慢明白,他们却是因为没能掌握如今便利通达的通讯方法,依然停留在消息滞涩的过去,与他们而言,“见面”才是最真切的联系方式。
作为Z世代的一员,我们是真切地经历了经济、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代,是受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科技产物影响最大的一代,同时也是最能体会通讯方式变迁的一代。随着时代的发展,信件和听筒不再是获取联络的主流方式,现实的面对面不再是必须,如今,我们可以仅凭屏幕的触碰实现通讯与联结。但在沟通便利的同时,我更希望讯息载体的改变或者叠加不会影响真情的浓度,希望“便捷”带来的能够是是相遇的喜悦和体验感的提升,而不是价值的冲淡和人与人关联的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