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情绪价值”这一词越来越火,我最开始关注到它还是在学习广告学的途中。学得时间短,书也看得浅,当时只完成了份“广告是门极致沟通的艺术”的读书报告,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极致沟通背后其实潜藏着很容易被我们不经意间忽视的感受——情绪价值。
在我看来,“情绪价值”一词其实更偏向于营销学的概念,我们往往很乐于为那些能给给予我们精神满足的物品买单。而现在,情绪价值的身影逐渐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交媒体上也随处可见情绪价值的高呼。万物也好,人际关系也罢,似乎皆可“情绪+”。从“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到“公主请上车”“哄自己去上班上学”,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到底从中“索求”着什么呢?
我曾刷到这样一个视频网友分享说,“我真的很需要这样的情绪价值,那种心血来潮喊你去河边捡垃圾,你大骂我是个神经病然后翻箱倒柜地找出最大的袋子跟我说这个装得多”。对情绪价值的解释也逐渐泛化演变成了“带动他人情绪以提供精神愉悦或满足的能力”,在这样一个“群体性孤独”“原子化个体”愈演愈烈的时代里,我们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共情、被看见的需求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那片心灵的高地也在渴求着这样的阵阵清风拂去角落处堆积的尘埃。而人真的是种很神奇的生物,一句不经意间的问候、鼓励或者关怀都能够让他们欣喜许久。
可当“情绪价值”泛滥成灾时,它似乎也变了味,成了我们“勒索”的口号甚至去无理取闹。我们开始带着“估值”的眼镜来衡量一切,那些稍凡不能给自己提供情绪愉悦的事物或自己觉得不舒服不开心的行为哪怕一万点好也要被下达“错”的判决书,“你没有照顾我的情绪”又什么时候成了刺伤亲人朋友或者恋人的利剑?我们漫游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寻求着个体精神的自由和被珍视,可良好正向的“情绪价值”从来不是单向通阀,也不是虚情假意地哄骗和溜须拍马,而是一种双向奔赴,是我真正洞察了你的情绪,即使无法全然理解但依旧尊重体谅了你的需求,而我同样也有正当合理的感性需求,同样希望被你看见和尊重。任何一种“情绪”都值得被看见被尊重,“情绪价值”往往不是“理所当然”地判断对错,而是在两种需求都合理的情况下如何都能够被恰到好处地安抚。不过,难道“情绪价值”只是停留于那些让我们满足的事物或者他人给我们带来的感动欣喜吗?又有谁能一直为我们的情绪买单呢?所以,那最大的“情绪价值”供给者还是我们自己,就像“哄自己去上学”式的调侃,不是满心抗拒埋怨而是认真打理着内心那片地,毕竟“心地才是最远的荒地,很少有人能一辈子种好它”。
回到那个问题,我想我们从“情绪价值”中“索求”的是一种感受,一种关于存在和生命体验的感受。只希望每一份情绪都能够恰到好处地被看见被尊重,希望当代年轻人在我与我的周旋中宁做我亦能体谅他人,如此方能畅意泅渡情绪价值的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