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三个月,我在华大在线工作时间就满一年了。由于我进入部门的时间晚,此时即便已经是大三的学生,却依旧是一名实习记者。仍记得去年春天,我抱着锻炼能力、充实生活的期待加入华大在线,这一年的经历也的的确确让我拥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见识和收获。
初来乍到的一两个月,尽管对部门严格的考核制度略有耳闻,但仍不免手忙脚乱。初入部门,曹葳成为了我的入门师父,我的悦生活都由她审阅。记得新成员做自我介绍,我说我喜欢文学、喜欢写作,希望在这个部门发挥价值的时候,郝老师更正说这个部门还是以写新闻稿件为主,随笔只是锻炼文笔的辅助性手段。然而由于我刚开始没有接触到一定数量的新闻稿,因此将悦生活板块的随笔写作当做了阶段重点任务,内心重视万分,也因此对自己绞尽脑汁、倾注感情敲下的文字,怀有相当程度的执念,不愿意被批评或者被大幅度改动。然而,接收下来的批注却每一版都充斥着红色的修改印记。平心而论,当看到自己胸有成竹创作出来的作品被修修补补,甚至有时被修改的偏离原意的时候,我是不情愿的。后来师父告诉我,对于我对自己创作出的文字的珍视,以及最终成果与原意的冲突而造成的不解和困惑,她都深有体会且能够理解,但是作为一个编辑,她希望我能够持一个冷静客观的态度,抱着共同解决问题的态度,使文章在不偏离原意的前提下得到最好的呈现。看到对面大篇幅的会话框和语音条,我陷入沉思,想起每一次文件发送后及时的反馈,每一版改稿后细密的红色修改线和备注框,以及每一次问题后不厌其烦的解答与建议,我意识到我的师父不仅充分履行了一个编辑的指责,还在编辑之外的方方面面给与我工作方法的指导,而我不应该持有如此封闭的观念,一味地辩解、反驳、输出我的观点,而是应当通力协作,达到最终目标。
在随笔的“修炼”中,我逐渐适应了学生记者的身份,在自己的积极争取和前辈、老师的信任下拥有了不少锻炼的机会。回想起一年来参加过的活动,基本上每一次都有郝老师的陪伴。在报道活动、采访同学的时候,郝老师鼓励我们如果有时间也要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才能拥有生动的体验,输出鲜活的的文字;在我有偷懒的小想法,搜寻往年同类活动套模板的时候,郝老师便提醒我要关注到每次活动的独特性,更要关注诸如时间地点表述等细节,把每篇稿件都当做锻炼自己的宝贵机会;当我和同伴努力完成任务后,郝老师也从不吝啬对我们的肯定——一句“真的很不错”,会让我们觉得,哪怕是小小的进步,都被老师看在眼里。
回想一年的学生记者经历,在线对我来说是推手,推动我在文字的锤炼中成长,在活动的参与中蜕变。华大在线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重塑了我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未来,我期待着继续在这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天地里耕耘,带着过往的收获与感悟,与华大在线一同见证彼此的成长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