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期末“自救”指南

作者:赖莉莉 编辑:杜俊晓 发布日期: 2025-01-13

时光倏忽,大二上学期仿佛一转眼仍留在昨天。对于流水般从指缝淌过的一分一秒,我并不遗憾,因为顺利度过期末周的喜悦几乎淹没了所有。考完最后一门,身边的同学迅速地和三两好友约上了饭,逛街、做美甲、玩游戏……朋友圈的“活人”状态和期末周简直天壤地别。我也不例外,一从紧密的考试中抽身,就迫不及待地在宿舍微信群中呼道:“吃火锅。走?”一呼“三”应。

高中时,我以为大学生活会很轻松自在,上了大学,我也不曾改变过这种想法。但是,当我得知五天考四门,在一周之内要复习完五本书和几百页文档资料,看几遍暂且不谈。这时候,我才真觉得——大学的期末周,不轻松,甚至焦灼难耐!面对期末周,很多同学都选择去图书馆学习,一二楼从早到晚基本座无虚席。而恰逢考研,学生对图书馆的自习需求就更多了。于是,我注意到,一则由图书馆发布的全天开放学习的调研在朋友圈和其他社交平台上被火热转发。身边大部分同学都很支持。思及自身,确实如此。我平时基本不踏足图书馆,一到期末周,才因为复习的需要匆匆赶往图书馆,看书、背书、整理思维导图、完成期末读书报告……有时学得入迷了,十点的闭馆音乐声竟听不见,几乎想在图书馆过夜了。

但是,支持全天开放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熬夜学习和身体健康的平衡,我想也值得反思。

夜深当休息,有了充足的睡眠才能以更好的精力应对白天的学习。我之前是坚信这句话的。可是,考试时间安排太紧、知识点太繁杂、平日笔记太散乱,一种大难临头的感觉压在心头。因此,备考的这半个月,我常常是看书到凌晨一两点,舍友的灯也总是亮着,顾不上所谓八小时睡眠。有更甚的同学,两天可能统共只睡几个小时。显然,在期末周,我们的身心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协调。其背后原因是什么呢?我想需要认真问问自己:平时都做好了功课吗?仅仅靠期末周临时抱佛脚是不足够的。我的一位专业课老师曾说:“平时认真听每一堂课,扎实打好基础,期末其实可以过得很轻松。”毕竟,通过熬夜甚至通宵来弥补知识点纰漏,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身体健康。“脆皮大学生”的说法很早就被传扬开了,身体健康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不想变得“脆皮”,就需要爱护好自己的身体,平衡好期末复习和保证身体健康,“野蛮其体魄”方能“文明其精神”。

蛇年新气象,痛苦的期末周终于落下帷幕。在下一学期,我期待自己能够拥抱更好的学习状态,脚踏实地走好学习的每一步,平时多听多记勤思考。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减轻期末周的负担,也许就不必再在灯下熬夜“自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