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噫嘘唏,快哉快哉!”
“小生不才。”
周末无事,我还未来得及邂逅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只听手机“叮”地传来几条这样的讯息。它们携带着点点古风,又与我的生活密切相关,让我想要进一步深入探究。在朋友的引导下,我成功走进了微博古风大吧的圈子。我刚点开一条微博的评论,五花八门的古风话语便扑面而来。比如“既然今夜月色如此美好,我们不妨就次开怀畅饮,共赏这良辰美景”、“小生看似热烈实则心如寒霜”、“我应在江湖悠悠”等等。我被这些奇奇怪怪的语录逗得忍俊不禁。
古风以一种“热梗”的模式出现在大学生的视野中,通过改变平时说话的模式,“我”变成了“小生”,“开心”叫作“快哉快哉”,古风歌曲中的“我应在江湖悠悠”也成为了古风小生们日常表达情绪的方式,诗意婉转、文雅蕴藉而又不失趣味的特点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我们看见的不仅仅是几个梗句,更是大学生对古风文化的一种追捧。其实,不只是古风话语的出现,从以前“红学”被大学生追捧和“汉服潮”的兴起也能够看出大学生对古风文化的喜爱。
但大学生以玩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是否是恰当的呢?
新时代科技高速发展,我们步入了“快餐时代”,仿佛时间都在加速地奔跑。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失去了那颗能够静坐下来品味传统文化的心,甚至失去了与它相遇的机会。而一句句古风语录拉近了我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在一位博主的故事分享中,她起初只是对网上流行过一段时间的林黛玉的“讽刺文学”很感兴趣,于是在生活中时有时无地用“黛玉文学”去回答朋友的问题。但是在后来考虑学业深造方向时,由“黛玉梗”萌发的兴趣使她最终选择了《红楼梦》研究,当初的“黛玉文学”好似一把回旋镖,激发了她对古典文学的热情,并在此刻形成了闭环。同样,“汉服潮”的兴起,不只是国家对弘扬传统文化的牵引,也是千千万万个“她”因为生活中的所遇所感而选择的主动接触。对于当下的我们而言,一句句古风语录虽然如浮光掠影,但它们也的确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我们走近传统文化。
热潮短暂,但弘扬传统文化是任重而道远的。在古风潮退去之后,我们对传统文化仍要保持热爱。前者出于趣味,后者出于传承。古风梗只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的关于传统文化的泡影,它并不能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旷日持久地坚持下去。同时,古风梗在无法分清孰是孰非的人们的错误理解下也会造成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与曲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具有朝气蓬勃的力量,但也会因方式的不恰当对其造成破坏,比如用AI扭曲《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历史剧目中的人物性格。在我看来,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把它的表面尔尔融入日常生活,更需要走进它的“内心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一本好书,能带我们领略未曾感受过的文化魅力。我们也可以在空闲假期走近博物馆,走近历史遗迹,近距离与传统文化对话。
古风潮以与时俱进的形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下的生活。但“造热梗”只是一种途径,“快哉快哉”的古风小生们更应该借此机会,主动走进传统文化。毕竟,只依靠遣词造句道不出历史的厚重,唯有在动态实践中方能领悟到绵长文脉的“美哉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