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还是不能联系到家长和学生的话,恐怕这次社会实践就要泡汤了……”看着手机屏幕,我的心里充满担忧。忽然,一条消息弹出:xx请求添加好友。
终于,赶在ddl之前,我与匹配同学成功完成对接,至此,我踏上了云讲师之旅。
第一节课:计划赶不上变化
“到这一步,π/4+π/12,你算一下。”讲到这里时,我心想道:最基础的加减计算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肯定能够秒答吧。
一秒,两秒,我从一开始的满心笃定,到心里渐渐打起鼓来。良久,扬声器那边传来:“不好意思老师,我不会算。”
我不禁愣了一下:计算要怎么教?大脑飞快思考了一番后,我打开麦克风:“你看,可以把π提出来……”
原来她的计算能力比较薄弱,那应该讲得再慢些。“好,你继续看,π/3+2x=π/12+2,之后应该怎么办呢?”这她应该知道吧——先移项,再求未知数。
一秒,两秒,一种不好的预感再次袭来。果不其然,那边再一次“举旗认输”:“不好意思老师,我不知道。”
按下种种疑惑,我迅速取消原本“两节课梳理完期末试卷”的授课计划——今天能讲多少是多少,但一定要把每个题的知识点拎出来,讲清楚。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刚刚窗外还是视线一片大好,这会的光线就不足以视物了。一看时长两小时,一讲发现才两题。“今天先到这里,下去之后好好整理纠错,考查的都是很基础很重要的知识点!”
结束腾讯会议后,看着准备的授课资料和拟定的备课计划,我不禁有些迷茫:还要按照之前的计划进行吗?计划应该怎么调整呢?
后面的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几番思虑后,我决定以试卷为蓝本,给她梳理知识点和常见题型解法:“第八题和第十一题实际考的是一个知识点,即f(x)=Asin(wx+ɸ)”“第十二题是图像题,它的关键在于看懂图的隐藏信息”……遇到重复的知识点考查时,我尝试抛砖引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答问题:“你看这个题到这一步是不是和前面我们讲的很相似?尝试自己完成下一步。”不是所有的孩子一学就能举一反三,一听就能融会贯通。一个关键步骤限时十分钟,学生往往需要半个小时才能给出答案;一道题磕磕绊绊几番指点,学生至少需要半个小时才能勉强做出。或许有人会问这样做是否值得,毕竟学校老师讲解一道题一般只要十分钟。然而,知识的内化并非外界的灌输就能实现,它需要你自己一步一步往前迈,一点一点想清楚——从理解题目含义到领悟算法意义,从准确算对过程到最后完美作答,是把它变成你自己的产物,是收获独属于你自己求解的快乐——“我算出来了老师,结果是……”
身为一名老师,我同样在其中收获了授人以渔的喜悦与欣慰。
最后一课: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对的,结果是对的。你做到了。”
我的老师曾告诉我,教育的意义,在于让每一位学子“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此次授课过程中,这句“领进门”的话,给予了我向前“修行”的方向:如果数学是一支能够绽放缤纷的万花筒,那么我需要的,是教她如何转动万花筒,能让她自己用双眼去发现色彩万千、奇异万象。
总结这为期半月的志愿授课,活动没有按照预先的计划进行,也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讲的题目不多,几乎都是期末卷子的内容;讲的时间不长,一天只花一个多小时,只能讲练两三个数学题。但,调整计划是为了更好适应学生知识点较薄弱的学习情况,题目精讲是因为想让学生能够理解题目里的知识点……我希望,她能真真正正地在我的课上学到东西,而不只是我在课上输出东西——这也是我的老师教给我的,成为一名合格老师的标准。
“谢谢老师,我学到了很多学习和思考的方法,以后会试着运用到我的学习中的。”
授课中三五个题目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最有价值的,是学习经验和方法思想:或许在寒假之前,她还懵懵懂懂,对于理科学习尚未“入门”, 但经此一课,她面对试题有了确切的思考方向,落笔也会比从前更加从容。
“嗯嗯,毕竟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嘛。未来的路,继续加油!”
半个月悄然而逝,我在其中锻炼了自我的能力:讲题更加清晰有条理,抓重点也十分精准,计划有变但能随机应变……我同样也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如果有机会成为一名老师,我一定要尽全力对学生负责。虽然授课时间短暂,但这次云课堂活动给予我的远不止这一纸知识,更是一次磨炼、一份珍贵的成长经历。
这个寒假,风起,风止。相信下次成为老师时,我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