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子山上 与成长相伴而行

作者:魏晓暄 杨钰灿 编辑:范书妍 发布日期: 2023-05-25

寒来暑往,玉兰重绽,晨风渐暖,又一次毕业季到来。穿上学士服,捧上向日葵,桂中路上处处是依依不舍的毕业生们记录着自己大学四年里的精彩蜕变。但收获成长与蜕变的,并不仅仅只有这些即将告别桂子山的山民们。从生活与学习技能上的改进,到心境上的蜕变,每个山民都默默体会着桂子山的绵绵温情,在尝试与坚持中磨砺自我,奔赴光明的远方。

迈开脚步 勇敢走向成熟

光阴飞逝,褪去青涩是人生的必修课;岁月成碑,记录走向成熟的每个脚步。一个学年的生活,我们并不只是在原地踏步。走在路上,就渐渐找到了方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了好心的引路人……迈开脚步,我们都走在大道上。

初遇桂子山,有些忐忑。总有些初来乍到的山民在孤身一人面对未知,在磕磕绊绊中努力地奔赴前方。社会学院2021级本科生刘小佳(化名)已经在桂子山上度过了两个年头。今天的她对自己“初逢华师”的经历仍记忆犹新。两年前的9月15日,刚刚报到便迫不及待去游览校园的刘小佳,还不习惯山路,不知怎么的,摔倒在路边。擦破了的裤子,破了皮的膝盖和尖锐的疼痛,刺激着刘小佳的神经。人生地不熟的她惴惴不安:“我当时都懵了,坐在路边,不知所措。”当刘小佳还在茫然地抱着腿时,两个过路的叔叔停下了脚步。素昧平生的他们递给刘小佳两个创可贴。“‘要及时处理伤口啊!’这是我来到华师收获的第一份善意,我一直都记得。”

充满善意的创可贴治愈了刘小佳受伤的腿,温暖了她不安的心。而在后来的日子里,刘小佳发现自己在迷茫时,总会有人递上一张珍贵的“创可贴”,给予她安慰,指明方向。第一次参加社团面试的紧张不安,被学姐用“安慰”创可贴治愈———“别紧张,我们来聊聊面试小技巧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学习没有动力时,被老师用“真诚”创可贴治愈———“希望同学们能够梦想成真,培养终身受用的能力,留下人生最美好的记忆”;因个人原因想要退出辩论队时的纠结,被学姐用“理解”创可贴治愈———“所有美好,都在遇见。”

对于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的秦一冉而言,两年的学习生涯让她学会从孤身走向人群。身边人就像一根引线,点燃了她忽视的美好,助力她“破茧成蝶”。“高中时的我就像是生活在一个小小的房子里,有爸妈的保护和宠爱,我完全不想动弹。”学业压力和父母的宠爱让秦一冉缺乏走出自我舒适区的意识和勇气,常常认为现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告别从前,进入大学,远离了父母,无数细节浮出水面,叩问心门。打开小小的快递,发现家乡小吃“鸡蛋不翻”被精心包裹着的那一刻,秦一冉发现了父母细心而动人的爱。儿行千里,父母忧心。层层叠叠的快递包装,就像千里之外父母道不尽的牵挂;心心念念的家乡味道,不易保存的小吃带来满足的喜悦和酸涩的感动。“这大概是我见过的唯一会给孩子邮‘鸡蛋不翻’的父母了。”这一刻,一切积累着的不被发现的情感骤见光明,她学会了去改变曾经的“理所当然”,用心感恩身边的人。

一次机缘巧合,秦一冉需要采访同学们关于“礼物”的故事。同学们口中道出的一件件小事,以及他们嘴角洋溢的笑意和温暖,让她想到了那小小的包裹,想到了父母悉心包裹的“鸡蛋不翻”……这些事都因为“感恩”而弥足珍贵。

一幕幕回忆铺开,蓦然回首,秦一冉意识到原来温情在不经意间流淌,生活中零零碎碎的温暖是那样重要。秦一冉开始坚持写日记。“记住这些美好,让我知道来日之路光明灿烂。”在日记中反思自己,用时间沉淀感情,从“孤岛”上走出来,去找寻那些美好。

求学的日子里,陌生感会在时光的沉淀中褪去,留下来的是能够同行的人。有人记录温暖,有人学会给予。在桂子山,学会蜕变,将这一份热忱传递。

脚踏实地 漫漫求学之路

再读《实斋笔记》,潘昱宏的心境显然不同了。在桂子山学习的过程中,历史文化学院2021级研究生潘昱宏不断追求着自己的“近代史梦”。

从章开沅先生的《实斋笔记》中,潘昱宏看到了一份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历史求真的使命感,那句“历史是画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成了勉励潘昱宏“奋斗”华师的精神航标。与许多大学生一样,大三时期的潘昱宏已经确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我要来桂子山,我要继续学习近代史。”

“上岸”华师,只是潘昱宏求学生涯中的一个“逗号”,求学的故事还在书写,内心的成长从不停止,只不过攀登的过程中又有新的“绊脚石”———初入华师的潘昱宏陷入了“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认知困境的泥潭。困于身份界限,潘昱宏急于证明自己,迫切地寻找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的差异之处。桂子山的金秋在潘昱宏心中充满惆怅与焦虑。

但时间给了潘昱宏答案———“沉淀”。即使身处焦虑之中,潘昱宏也没有忘记求学的信念。在桂花开开谢谢的往复中,潘昱宏静下心来,参加学研部,享受着史学研究的氛围,体味章开沅先生的治学精神,让代代传承的“华师学脉”融进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适应中沉淀,在沉淀中适应。内心深处坚定的求学信念促使潘昱宏积极投身学生工作,求学上的平稳过渡也逐渐让潘昱宏的生活走上正轨,同时收获了再入大学以来最重要的财富———社会责任感与自我责任感。对社会负责,因此工作尽心尽力;对自我负责,因此寻找奋进之路。明确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的区别,却也不需要过度强调;寻找现实世界与历史事件之间的统一去回馈生活与学习。“研究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大量的学养支撑。”求学信念为潘昱宏提供了“沉淀”的契机,在桂子山上的路越走越宽。

求学信念不仅是潘昱宏特有的“标签”,它也是历史学院2021级研究生关国樑考研路上“过五关斩六将”的法宝。

2016年,关国樑第一次考研失败,与研究生身份仅仅半步之遥却被英语成绩拉下云端。不甘的心声没有持续多久便散了,关国樑平静地领了毕业证,离开了大学校园。2018年过年前,关国樑入职了线上教育机构“掌门一对一”,开始了线上辅导学生的工作。辅导工作为关国樑提供了稳定的“饭碗”,但关国樑从头到尾,都保持了对自身信念的清新认知,“我从没有想要长期做下去,从来没有。”

2018年底,关国樑再战考研,铩羽而归。两次失利都没有动摇关国樑坚定的信念———“我不想就这样过完一生。”一路怅惘,满腔热血,都归结于这句话。这是在广西师范大学读本科时遇到的古代汉语老师告诉关国樑的一句话。三战考研,打破“设定”,去面对现实,去追寻理想。2018年,他过着早七晚十的线上教师生活,2019年搬家南宁,2020年决定辞职备考,“五年三考”中的种种琐事都没有动摇过他的信念。“哪怕我两次考研失败,我还是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考研,正是关国樑选择打破规则,追求向往的生活的一种方式。

在“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信念支撑下,关国樑在2021年成功重返校园,开启了作为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研究生的求学新篇。重返校园的关国樑再次感到熟悉的滋味。从老师变回学生,五年的阅历使一切都显得平和自然:看喜欢的书,做喜欢的研究,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坚定的信念让他看破重重迷雾,大胆踏上前进的征途。

大学之旅无可替代,人情互暖,同伴相依;信念重塑,前路已明。记下勇敢蜕变的艰辛与脚踏实地的坚定,桂子山上,与成长相伴而行。

(作者均为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