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慢慢变长,“书虫”渐渐成长

作者:李辉煌 曹葳 范一宁 编辑:杨钰灿 发布日期: 2024-05-01

网络小说《十日终焉》、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散文集《文化苦旅》、哲学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专业书目《西方文学史论》……纵览大学生的书单,既有流行的网络文学,又有经典的文哲名篇和理论著作,可见大学生群体在阅读选择上具有多元性。这种多元性何以存在呢?一些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深入和兴趣的发展,悄然转变了自己的读书品味,他们的书单也因此焕然一新,呈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

流行与经典并存:多元阅读选择

刚进入大学不久,一些本科新生已经对自己的书单做出了许多改变。

生命科学学院2023级的抒拉(化名)之前喜欢读引人入胜的小说和散文,因为这能让她放松身心、陶冶情操。不过抒拉现在的书单里却增加了很多严肃文学或者理论性的著作,比如小林一茶的俳句、《苏菲的世界》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涉及的领域更广泛了。她说:“接触到更大的世界后,我希望在广泛的阅读中进行深度思考,由跟随作者的思路逐渐转向更具自主性地探索,去理解以前认为很深奥的主题。”

历史文化学院2023级的王有为在高中时酷爱老舍的《四世同堂》,常常一读就是五六个小时。而且她还很喜欢娱乐性的历史作品,书中充满主观色彩的观点对于那时的她来说“很有意思”。但现在,王有为放下了娱乐性的阅读,转而专心攻克专业书目,比如近期她就在阅读邓小南的《祖宗之法》。尽管专业书的枯燥文字让她起初“很难静下心来”“看得很粗略”“容易走神”,但花费大功夫仔细挖掘后,她也已经有所收获:“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了更全面的思考,这是之前为了放松身心进行的阅读所不能带来的。”

可见,本科新生已经开始注重自己的思维提升,有意将书单向经典风格改造,但是范围过大、难度较高的经典阅读,往往难以让习惯于流行阅读的个体迅速接受。他们可能需要坚持阅读,培养起深度阅读的习惯和能力,才能逐渐领悟书单中经典元素的价值,从而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生深刻的转变。读者沉淀的年岁愈久,品出的经典书香才愈加浓厚。

相对于本科新生来说,高年级学生的书单转变就表现出更高的成熟度,背后是经典著作对个体思维方式日积月累的影响在发生作用。文学院2022级的小皓(化名)倾向于根据文学奖项推荐的经典作品来更新书单,并结合个人兴趣积极拓宽阅读范围。这样的筛选过程能够让他在阅读不同风格经典作品之时获得更加丰富的美学体验,也能够锻炼他独到的审美能力。“我很喜欢莫言《檀香刑》的偏魔幻现实风格,想象奇诡,语言夸张。在我看来,鲁迅写看客写到极致,而莫言写刽子手写得淋漓尽致。”与小皓为了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而拓展书单不同,文学院2020级蔡子袆(化名)则倾向于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因此,蔡子袆常常会关注思辨性强的社科类专著推荐榜单,艾诺朗的《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是她的案头读物。蔡子祎解释说:“我认为深入探讨社会和文化议题的书籍能够为我的思考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它们帮助我在理解复杂的历史和文学问题时,保持清晰的思路和客观的判断。”

从流行到经典,既反映大学生多元阅读选择的并存状态,也是他们书单转变的总体趋势。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长,经典元素的价值不断突出,大学生的读书品味和思维方式也逐渐走向成熟。

自主“悦读”:阅读自主性的觉醒

阅读,悦读,越读,徜徉在阅读海洋中的“书虫”们在多元的阅读中也逐渐跨出各种“推荐书单”,寻觅符合自己口味的书籍。

以书为伴,大学生“书虫”们在不断地阅读之中,持续开拓着多元的阅读领域。在化学学院2021级的江离(化名)看来,阅读就好像一次次旅行,一开始,她选择听从经典推荐,读了余华的《兄弟》、莫言的《丰乳肥臀》,再之后,她便不满足于只是文学上的熏陶,开始涉猎历史领域,她说:“相比起只看一类书,我更希望广泛阅读,看不同类型的文学,看不同领域的书籍。”而在看完《明朝那些事儿》后,她又一次读回了莫言:“体验了磅礴的历史,再来看看这些文学,让我有不同于之前的全新体验。”

择书如择友,来自社会学院2021级的王子文就曾是武侠小说的狂热爱好者,但随着阅历的提高,他“想通过阅读去拥抱更广大的世界”,因此对书目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近期他正在阅读《文化苦旅》《建水记》等散文。他说:“我想去看各个地方的散文,在散文里了解那里的人、那里的事。”此外,从文笔细腻的散文中,他还可以找寻到与现实旅游的关联,学习撰写游记的技巧,领悟文人乐观的生活态度。想要走遍天下的王子文,与散文为侣,建立起与广阔世界的联结,继续坚持对文学、对世界、对生命的热爱。

文学院2021级的杨素(化名)曾经在旧书摊上淘到了一本《循环提问——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怀着好奇的心理,她开始了阅读,没想直接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有时候放下推荐榜单,逛逛图书馆和旧书摊,全凭眼缘和兴趣,说不定能找到一些‘冷门’好书。”与书为友,书香伴身,大学生在读书中积累知识与经验。书单慢慢变长,登记了一本本自己选择的人生之“友”。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让我们跨越时空,在经典与流行之间遇见不同的人与事,更让我们与书为友,在书海之中,逐渐凝练出属于自己的偏好。自主“悦读”之下的书单大改造,不仅是阅读积累的结果,更是思想攀登的结晶。


跨学科阅读:打破知识边界的探索

书籍无界,学科间的壁垒因之消解。随着阅读习惯的逐渐养成,有人不再满足于在“推荐榜单”和“指定阅读”的一亩三分地里挑挑拣拣,而是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挑选阅读材料。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他们对个性化阅读需求的追求,更显示出他们渴望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而在这股自主阅读的潮流中,有一部分大学生展现出了自己的探索精神,他们不满足于单一的学科领域,而是大胆地进行跨学科阅读,尝试从不同的学科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在跨学科的阅读中,兴趣依然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文科生的杨素,会跟随科幻作品里的主人公畅游太空,也会为了走进一名画家、一幅画作而翻开《如何看懂西方绘画》。社会学专业课教材《社会心理学》与许立志诗集《新的一天》曾经并列成为其微信读书软件月度阅读时长第一。杨素这样形容自己通过兴趣进行的跨学科阅读:“这是我看天地众生的窗口。我觉得书里有万千世界。”

兴趣所在有时也暗示着潜能所在。然而,受现实所限,我们可能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每一个引发我们好奇的领域。但值得庆幸的是,阅读为探索欲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阅读,让我们找到兴趣爱好与专业成长之间的平衡点,带来精神层面上的满足与愉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23级的小林(化名)出于兴趣和提高自己思维水平的需要,最近在读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著作,他深有感触地说:“这让我在书中体验到了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世界,那种新鲜感让我为之着迷。”

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内在需求,也为跨学科阅读之旅增添了动力。王子文说:“不同类型的书籍对我的影响不同,小说帮助塑造我的性格,散文游记对我的文学涵养、谈吐有积极作用,历史类书籍比如《明朝那些事儿》则在培养历史思辨性方面对我有所助益,都在帮助我成为更好的‘我’。”在专业范围之外的书籍,为王子文打开了更广阔的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信念也驱动了很多人,大家一起走进福尔摩斯的逻辑世界,与余秋雨一起在《文化苦旅》中架构不同文化的底层联系,于《自由在高处》中与熊培云进行观点的“会晤”……

抒拉对于跨学科阅读的效果也有自己的想法:“不同学科的书展现了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使我对外部世界更加向往,然而当我真的沉浸在书籍中,体会到了世界之大后,我会意识到自己更需要沉淀。”跨学科阅读是我们与世界沟通交流的窗口,通过找到兴趣与学科需求之间的平衡点,我们便能以此支撑自我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用丰富的素材滋润精神世界。

从流行与经典并存,到从众与自主共舞,以至兴趣与需求同在,阅读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痕迹,回答了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人的问题。书单的改变轨迹上,布满了我们成长的脚印,这是一条以书为伴的成长之路。改变书单,走出自己身边的方圆寸尺之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