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醒时分:多巴胺的“不满足”

作者:杜玉宇 彭晓雅 王佳尧 编辑:温竹青 发布日期: 2024-04-30

当电影落幕、当演唱会结束、当小说达成了结局,旅行抵达了终点,我们也不得不从“梦”中回归现实。他人的悲喜离合不再与我们相关,而平凡的生活一切照旧。庸常的现实人生与精彩的体验回忆形成的强烈落差,容易给人带来惆怅、厌烦、恐惧等负面情绪。这其实是一种轻微的“戒断反应”——多巴胺分泌机制被打破后产生的情绪感受、认知行为上的负面反应。有人说:“提前透支的快乐要用无数的失落与不习惯来偿还。”产生这样的情绪一定就是件坏事吗?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多巴胺的“不满足”呢?

黄粱梦醒

电影、小说、演唱会等给我们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宛如一场梦境,能让我们将现实中的烦恼和焦虑都抛诸脑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公共管理学院2023级研究生吕雨馨表示,“我容易沉溺在电影情节中,看完很喜欢的电影之后会把相关的物料甚至是主演的社交媒体翻个‘底朝天’,想要重现电影带给我的触动。”于她而言,看电影时产生的感动和欣喜越强烈,去找寻和复制的心情就越痴狂。生命科学学院2023级范一宁也有同感,“当我太沉浸在书中,甚至需要通过其他事情分散我的注意力时,我就意识到自己的多巴胺有些失衡了。”

产生轻微的“戒断反应”算不上坏事,相反,这是一种享受其中的体现,毕竟并不是所有的文艺作品、旅行体验都值得我们的多巴胺“恋恋不舍”。文学院2022级杨浠分享道:“我很喜欢的《名侦探柯南》在后期变成了单纯的‘爽剧’,虽然这也轻松有趣,但情感没有之前那么细腻动人了。”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曾楚航认为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的经历,比如音乐会、舞剧等最让她心中怅惘。由此可见,优秀的作品,才更容易能让人产生共鸣;美好的体验,才更容易让人流连忘返。

可每当回归现实,强烈的落差感带来的负面情绪也可能带来不少困扰。吕雨馨回忆:“那时候疯狂熬夜,情绪大起大落,注意力也无法集中,感觉陷入了另一个想象空间。”范一宁的日常轨迹虽然一切照旧,但她开始在夜晚失眠,书籍里的情节萦绕在脑海中无法消散。“我会忍不住地将书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进行对比,那种落差感会持续很久。”

怅然若失、焦灼不安、无法自拔——这是她们梦醒时分内心的共同写照。

造梦之因

文艺作品常常提供观众“视与听”的双重盛宴,音乐和画面成为了刺激我们多巴胺分泌的重要催化剂。法学院2022级汪小嘉(化名)认为,文笔、音乐、CG是评判一个文字游戏质量的三大要素。作者细腻的文笔,配上恰如其分的背景音乐和精美画面,能让她产生深深的代入感。而代入感越深,抽离时也越困难。

“‘梦’里不仅没有作业的压力,还充满冒险,这样的人生谁不羡慕呢?”杨浠很想穿越到名侦探的世界,成为柯南本人或者与他结为好友。虽然在虚构的世界里,主角也会遇到挑战、感到痛苦,但由于剧情与现实相差千里,并且总会有团圆结局,她并不为此忧虑。汪小嘉对此也深有体会,在小说和游戏中她可以是坐拥江山的皇帝、御剑飞天的修士、末日世界的斗士……

现实生活充满未知,真实的痛苦让人不能忽视,与其这样她们宁可选择在动漫世界和游戏世界里“骨肉分离”、“生死未卜”。因此,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心理,让她们沉溺在黄粱美梦中不愿清醒。

对回忆的美化,也是多巴胺产生“不满”的重要原因。文学院2022级陈杏如分享了一个朋友的经历:“她为了去看演唱会,吃了不少苦头——飞机延误、通宵练习、被人‘放鸽子’……但她现在回忆起来这些痛苦全被弱化了,只记得演唱会给她带来的幸福。”陈杏如认为,这种不自觉的美化,是为了尽可能的延续回忆,“既然很难再去一次演唱会了,就只能把幸福的时刻加以夸张、反复回味,以便在平常的生活中聊以自慰。”

此外,性格原因也造成了人们多巴胺满足阈值的不同。陈杏如习惯以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待各种文艺作品,不会对此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也就不存在“戒断反应”。范一宁认为,“戒断反应”的易发人群,大多数和她一样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充沛丰盈的情感,容易对所经历的事情或看过的书籍影音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代入其中,对未来进行设想并深陷其中。

拥抱现实

多巴胺失衡的“戒断反应”,大多源自幻想与现实的失衡。应对这样的失衡,我们可以选择拥抱现实,将注意力回归到实际生活中更具体的事。

“当家人开始说我沉迷网络,并且和他们说话没耐心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真的上头了。”吕雨馨意识到自己不能再沉溺于“戒断反应”中,要从自己陷进去的那个世界里找到“出口”。她决心收回目光和思绪,多做些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情,进行“生活复健”。克服种种挑战后,她虽然仍有一种“一脚轻一脚重”的感觉,但已不再是沉溺其中的“失重感”。她慢慢地收回自己的注意力,找回双脚重新落在大地上的实感,一步步扎扎实实地向前走着。

在及时向外寻找“出口”的同时,我们也应正视“戒断反应”,清醒地向内探索其来源,思考自己所迷恋、依赖的究竟是什么。

在曾楚航看来,“戒断反应”是正常的现象。“当我们从一个压抑而枯燥的世界,进入到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当然会沉浸其中,流连忘返。”在合理的限度内,我们没有必要产生负罪感,也不必强制地遏制情绪。我们可以试着去接纳它,允许自己的大脑“开会小差”,但要警惕沉溺其中。

而除了接纳,我们或许还有更积极的应对方式。对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林优而言,“戒断反应”不是负担,而是一种期盼与动力。她总忍不住回忆livehouse给她带来的沉浸感。当脑中再次闪过舞台炫目的灯光,脉搏仿佛再一次与鼓点同频共振,她像是“逃”进了另一个世界,获得是内心的快乐与满足。

演出结束后她会把相关的视频剪成vlog,将欢呼与雀跃都记录下来,每次翻看都让她对未来充满希望。“我永远期待下一次见面,也确信我们一定会再见。”带着这样的期盼,林优将更多的热情倾注于生活中,她更积极、更勇敢地拥抱这个世界。

生活当然不可能是长久的狂欢,酣畅淋漓的短暂快意说到底不过是中途停靠的站点。与其沉溺于过去,我们不妨把它看作稀松平常的生活里的期盼,珍藏心中那份美好,奔向生活的下一站。

与此同时,我们要明白,“幻梦”虽美,但仍是梦境一场。我们要警惕沉溺于“多巴胺失衡”的情绪之中。与其陷入幻想,不如将内心的向往落于实际行动,真实的感受和反馈或许会更让人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