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变,变,变!

作者:魏晓暄 黄妍妍 高悦 编辑:郝日虹 洪臻祎 发布日期: 2024-06-04

晨光熹微,当万物尚在沉眠,桂子山上的一群人早已忙碌起来:环卫工人曲颈躬背地在校园各条道路上清扫地面,宿舍楼栋的保洁人员也开始了每日的例行打扫……“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于无声处,干净整洁的校园有他们的辛劳;而在细微之处,华师学子亦在为美丽校园贡献一己之力。

已经喝完的饮料塑料瓶、不再穿的衣服、拆完快递留下的纸箱……这些“垃圾”在不少同学眼中已经“寿终正寝”,“垃圾桶”似乎即将成为它们最后的归宿。然而,华师学子中有一群人,赋予了这些垃圾第二次“生命”。

寝室利废:志愿社团传递爱心公益

“同学你好,我们是圣兵爱心社的志愿者……”伴随着这样的自我介绍,圣兵爱心社的成员和志愿者敲开一扇扇寝室门,将同学们收拾好的废品收集打包起来运往废品站。变卖废品所得钱款,将全部用于资助家境困难的高中生。

每周五晚上,这样的场景总会在华师的宿舍楼里出现——这是圣兵爱心社在组织开展寝室利废活动。2003年“非典”时期,由于不能出校,彼时的圣兵爱心社成员决定通过“寝室利废”的形式做公益,既有利于校园环保,又能为社会献爱心。截至目前,“寝室利废”这一公益活动已经持续了21年。“现在,每学期一般会开展四次利废活动”,人工智能教育学部2022级的利废活动总负责人小熏(化名)介绍道,“我们会提前一周宣传活动并招募志愿者,邀请有回收需求的同学下单,统一在周五晚上上门进行回收。”回收后废品的去向也各有讲究:玩偶、书籍会进行义卖,衣服、鞋子捐到贫困山区,纸箱、瓶子等废品则会统一卖到废品站。

“仅在南湖校区收得的纸箱、纸板就有两三百斤,衣服也会收到几百上千斤,大家都挺累的。”小熏感慨道。从各寝室回收完废品后,社员们需要把废品进行分类和打包,从不同宿舍楼运送到一处。之后,他们需要将大量的废品用小推车运往校外的废品站。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的社员小璐(化名)坦言:“虽然很累,但是很开心,因为觉得自己在做很有意义的事情,累得很值。”

作为社团的一份子,参与这样的公益活动能帮助他人;而作为校园的一分子,利废活动亦可让校园垃圾得到妥善处置。

然而“利废”活动也并不是受到所有人的认可。来自文学院2022级的社员小文(化名)说到:“有不少人对捡废品这样的行为嗤之以鼻。”面对他人的不解,她微笑以对:“为学校和社会献爱心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我们选择了利废的方式。我觉得有句话说得很好,‘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很多同学捐出来的东西都很新,可能如果没有我们提供这样的渠道,它们的最终归宿就是垃圾场,这种资源的浪费其实特别可惜。”

在她看来,圣兵爱心社的利废活动既是社训“造就他人、实现自我”的体现、对公益事业的延续,也是对校园环保事业的贡献:这为同学们处理资源、校园垃圾回收提供了一条新的渠道。

小熏则希望:“大家能增强环保意识,参与利废活动,留心身边的可回收物,让它们有一个更好的去处,这样校园环境也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妙招”多

校内环保行动得以持续进行的背后,是个体能量的汇聚。

以网络为媒,圣兵爱心社的“利废”群架设起活动组织者、志愿服务者和捐赠者之间的桥梁。“叮咚!”两周的期限已至,“利废”群同往常一样,弹出收集表的链接消息。点击表单,填写宿舍号和待回收的物品后,只需静候志愿者上门,即可让“垃圾”们踏上变废为宝之旅。一年又一年,“利废”群中的一张张收集表,见证了一件件“垃圾”的价值再造,连结了一颗颗赤诚的爱心。

文学院2021级的黄斯燕是在大二时加入到“利废”活动中来的,她一般会向社团捐赠塑料瓶和纸箱盒。谈到参与契机时,黄斯燕回忆说:“有一天偶然发现书桌被喝完的饮料瓶‘包围’了,我突然意识到可以把这些瓶子捐出去,而不是直接丢掉。”闲暇时间里,她也喜欢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把“废品”加工制作成“工艺品”——把大塑料瓶制作成花瓶,将纸盒制作成工艺画板,或是把包装袋制作成手账装饰品,赋予“垃圾”新的生命。“我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一点一滴会给别人的人生带来波澜和色彩,这真的很有意义。”得知捐赠金额将被用于帮助家庭困难的高中生后,黄斯燕如是说。

同样以QQ群为平台,宿舍社群中的华师学子们也开启了将“垃圾”变废为宝的新篇章。“姐妹们,5元出售今天刚买的碱水面包,买多了吃不完!”只需要一条简洁的QQ消息,附上一张实物图,一则闲置转让告示就完成了。借助网络的力量,这条消息将在短时间内被几百个潜在需求者看见,并使手中的物品获得实现二次价值的机会。

外国语学院2021级陈可(化名)在谈及出售自己闲置物品的原因时说到,“宿舍内个人空间很有限,但我觉得把它们直接扔掉又很浪费”,因此她一般会转卖一些对自己已经没有用处、但是对别人尚存价值的东西,比如没怎么写过的四六级试卷、用过的课本和自己吃不完的零嘴。陈可从小就有捐赠旧书和旧衣服的习惯,在她看来,这既帮助自己解决了收纳难题,也帮助了恰好有需要的人。外国语学院2021级的柳琴(化名)则认为,相比一些在线上平台进行的交易,宿舍群交易具有可线下验货和取货便捷的优点。在她看来,这一方式既让更多物品有所归属,也让交易更有保障。

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

除了环保团体和同学们的努力,校内的菜鸟驿站也发挥着快递包装回收的功用。驿站工作人员表示,平日里同学们拆快递留下的纸箱,会在寄件时被循环利用,并定时请专人进行整理回收。在校内居民区,也零散分布着旧衣回收箱。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郑潇余(化名)会定期清理不再穿着的衣物,然后将旧衣打包投入箱中,“既循环了资源,又传递了爱心”。

桂子山上,绿意盎然,总有人愿意为了守护这份绿意尽一份心。柳琴拿着垃圾却“几百米都没找到一个垃圾桶”,给投放垃圾造成了困扰。为此,她建议完善校园内的垃圾桶设置和分布。外国语学院2021级的莫子丹在食堂打包饭菜时,发现某些窗口使用的一次性打包餐具不够环保,建议采用可降解材料替代。看到快递站有回收快递纸箱的放置点,黄斯燕觉得可以在每栋宿舍一楼也设置固定的“可回收物”收集空间,方便同学们的废物投放和回收者的拿取。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期待更多的华师学子能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做“垃圾”变身的倡议者和身体力行者,共建更加整洁和美丽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