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正当时 不负好春光

作者:张瀚文 熊娟 艾婷 编辑:张瀚文 发布日期: 2022-03-29

春日花开,盛景再来。漫漫时光里,许多美好如约而至;缓缓前进中,行人步伐仍然坚定。周末的校园多了一份闲适,受疫情阻碍无法外出的同学们纷纷开启了校园生活的“副本”模式。校园里的可爱人儿或于洋洋暖阳下,追寻春日足迹;或于动静转换中,肆意燃烧热爱;或于浩瀚书海里,漫步求索之路;或于疫情反复时,依旧坚守阵地。

闲适慢时光

博雅广场附近的樱花开了,盛着快乐的帐篷也悄悄生长起来。这段时间,张老师常常会在周日和家人们一起到校园内赏花,他们将帐篷摆在樱花树下,“小孩子喜欢花树,我们看到这样的美景心情也会很好”,年幼的孩子玩闹着,晴朗的阳光斑驳了满树繁花,张老师在“城堡”前和家人依偎在一起,自浮杂的喧嚣中偷得三分闲适。

帐篷盛满春季的明媚,在阳光下闪光,同学们纷纷架起相机,行走在校园里。除了摄影高手,也有很多像李灵这样的摄影新人。“平时如果课少,我会直接背着相机出门”,她小心地把镜头盖盖上,“但其实周末会拍的比较尽兴,毕竟时间充裕嘛。”脱离了繁重的课业,背着相机走入春意盎然的周末校园,她的镜头里最多的就是各种花,迎春、玉兰、繁樱、疏梅,在她的眼里映成一寸寸的浅红、深绿、鹅黄与嫩青。

如果将镜头转到晚间,会发现这个时候的校园似乎比白天更有活力。桂中路上熙熙攘攘,忙碌了一天的同学们从图书馆与教学楼涌向校园的各个方向。夜晚的佑铭总是被歌声萦绕着,在一片热烈的笑声闹声中,绿地上自发组织音乐活动的同学们正围坐在一起,享受着夜晚的快乐时光。“我还没有上去唱过歌,但真的很羡慕那些同学的勇气”,在小杨看来,“他们真的在发光”。

歌声的尽头是另一片欢乐的海洋。最初,很多同学出于害羞而悄悄走过广场舞的人群,但随着这支队伍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小伙伴选择加入其中。从“月亮之上”到“极乐净土”,广场舞的音箱里总藏着未知的歌曲。“最开始有点难为情,但被朋友拉着尝试过之后就爱上了这里!”晓玦的动作并不专业,有时只是“跟着前面的同学的样子学而已”,但她在队伍里专心地学着、看着,时而转圈、时而摆手,自在地融入这片热情的人群中。

热忱悦时光

“凡音者,生人心之也。情动於中,故形於声。声成文,谓之音。”笛箫协会是一群音乐狂热粉的聚集地,热爱笛箫,他们相聚于此;喜欢音乐,他们坚持训练。“大家一般是在晚上的固定时间去练习的,一起晚练很能放松心情!”协会社长杨琛说道,和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让她在学业繁忙的大三生活中能有片刻放松的时光。虽然无法保证每天都练琴,但每周六的夜晚,总能看到杨琛练习的身影,音乐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快乐源泉。

口琴角、佑铭体育场,抑或是某个角落里的石桌石凳旁,常常会传来熟悉的《卡农》旋律,有时也不乏欢快的《告白之夜》和《群青》的曲调,这是知音口琴社社员们正在练习。受疫情影响,大家很少相聚,但音乐带来的快乐始终如初。“练琴对我来说就像是一种仪式,关闭、再启动,迎接新的一周和新的自己”,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0级的郑金秋这样谈到练习口琴的意义。没有晚课时,她会花一两个小时练琴,周末的练习时间则会更长。把自己的情绪藏进琴声里,随着曲子一起流淌出来,对于郑金秋来说,这是一件很快乐也很治愈的事情。

与音乐相伴的华师,当然也少不了运动爱好者挥洒的热血激情,佑铭体育场中每一处都有运动者的身影。红色跑道上,备战考研的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学生邹征玉正在锻炼身体,忙碌的考研生活中,运动是她透气散心的利器;绿茵足球场地旁广场舞的音乐点燃全场,周末这里更是广场舞爱好者的必临之地;一旁还有激烈的羽毛球对打,西区篮球场上许多少年正在玩转篮球。短暂抽离现状,享受纯粹慢时光,运动绝对是不二选择。

充实好时光

在受封校影响而略显拥挤的校园里,图书馆是一片平静的森林。学习疲惫之余在楼梯间远眺,满眼都是层层叠叠的绿。每层的自习室都坐满了人,读书、写作业、看论文,时间在一页页纸间溜走,阳光从窗外倾倒进室内。楼梯间是一个三面透明的大盒子,总能悄无声息地装下很多情绪。不同楼层间交错着背书、朗诵的声音,填充着陌生人之间疏离的距离。偶尔谁路过也不会有人惊讶,行走的身影和身后的玻璃窗、阳光、蓝天,不过是构成的又一幅风景。

来自文学院2019级的李落落早已习惯周末驻扎在图书馆里,对她来说,找一个周末,把一整天的时间都放在这里是一种难得的幸福。“大多数时候是凭兴趣选择自己阅读的书,一些是之前感兴趣但没时间读的内容,有时是从书架上随手拿下的一本书”。不带目的地读书,让阅读只是阅读本身。

辅修是一段艰辛的修行,成长与进步,往往因最艰辛处又咬牙坚持的那几步路而显现。辅修课程一般都在周末,受疫情影响,几乎每门课程的老师都采取了线上线下同时授课的教学方式,以满足同学们的听课需求。历史文化学院2019级的张丽芹选择了英语方向的辅修,她将辅修视作一种机会,是大学里一段值得尝试的经历。“作为公费师范生,辅修能让我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思维、用另一种视角看世界,同时我也能进一步了解英美文化和语言背后的奥秘。”走进英语的课堂,对她而言是踏进了更广阔的世界。

辅修也是一种鞭策。用很容易被懒散度过的周末来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或许是很重的课业压力,但也无形中锻造着辅修人的内心。“辅修虽然影响了我周末的休息时间,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让我的时间利用效率提高了很多”,张丽芹说到。

期待暖时光

周末午后,一群学子在忙碌地搬运同学们捐赠的旧衣物,它们被整理好后会搭上发往湖北慈善总会的爱心车,将温暖延续到底。这是圣兵爱心社固定的志愿活动,也是圣兵爱心社前任社长瑾瑜原先的周末日常,但在疫情反复的环境下,许多线下的志愿服务活动都受到了限制,即使如此,她依然会在周末积极参与仍保留着的志愿服务。虽然疫情的爆发给人与人之间增添了名为疫情防控的屏障,仿佛让过去很多志愿活动失去了活力,但每个热爱志愿活动的人心中都有一颗火种,守候着疫情之后的相会。

随着疫情的复发,地理教学技能研究会社团的线下活动被迫暂停,然而社员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却并未熄灭。每周六晚上六点到十点,两场线上讲课评课活动接续进行,像以往一样,主讲课的同学讲完课后,会收获大家的点评与建议。“大家的思维方式和讲课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在相互学习和讨论中,我们会有思维的碰撞,收获很大!”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19级的周琪这样说到。作为社团的会长,周琪每周会提前熟悉同学们讲课内容的教材和教师用书,以便更好和学弟学妹们交流。不论线下还是线上,每周六晚上的地理小课堂都如约而至。

线上的唇枪舌剑并未停止,辩论双方的针锋相对依旧可见,虽是线上比赛,结芦辩论协会的队员的参与激情却不曾消退。用一周的时间备战周末辩论赛,虽然辛苦,但却值得。提升的不只是知识层面,也包括队友之间的情谊。“大家的参与度挺高的,尤其是遇到有意思的辩题的时候”,结芦辩论协会会长韩梅映雪讲到。虽然线上活动难敌线下活动真实,但彼此也更懂得相聚的珍贵,大家很希望能快点回归可以自由地聚在一起的状态。

南门的小吃、东一食堂的夜宵、佑铭操场的谈心散步、图书馆的温暖闲适。如果时间要求我们暂缓脚步、享受生活,又怎能一味行色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