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常伴,烨然有光

作者:罗佳雨 杨钰灿 李嘉瑶 编辑:罗佳雨 发布日期: 2022-03-28

“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春日的芳菲记录着每一位山民品书香、悟书韵的故事。华师师生们与书的故事,发生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春水潺潺,润万物生长;书香幽幽,启迪人生智慧。在华师,书香浸没每一个梦想,墨迹引领着学子走向远方。

以书为伴,明智修身

春风拂面书香来,桃李润雨花自开。华师学子的读书热情亦如春花,日胜一日娇艳灿烂。

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的王绮(化名)自认为是个“不太喜欢阅读”的人,“读书是个需要静下心来思考的过程,而我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然而步入大学后,为了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和完成课堂任务,王绮下定决心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认真研读与专业相关的书籍。

起初王绮的读书动力来自于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渐渐地,她开始走上自发读书之路,《传播学是什么》是她主动阅读的第一本专业性书籍。大一上学期,王绮接触到传播学概论这门较为抽象的课程时,教科书上的大量理论和图表让她感到力不从心。但王绮并未向困难低头,在老师的推荐下,她开始阅读《传播学是什么》。在细“啃”此书的过程中,她认真记录思考过程,用思维导图梳理脉络。书中生动有趣的实例让王绮加深了对传播学的认识,她逐渐发现这是一门注重逻辑、充满思维魅力的学科。从书中收获知识所带来的成就感,激励着王绮在阅读路上坚定前行。

书籍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心灵的港湾。在勤学之余,不妨走入课外书的世界,从中获取一份慰藉。

教育学院2021级的陈君(化名)自幼便是“书虫”,她的生活离不开书,就如鱼离不开水。即便在最繁忙的高三,她也保持着课外阅读的习惯。在他人眼里,陈君喜欢思考,甚至有点爱钻牛角尖。但正是源于对思考的热爱,陈君善于遍览群书以了解不同作者的观念。她偏爱科幻小说,喜欢从虚拟世界的设定中了解作者对现实的思考。穿梭于各个充满奇幻想象的世界,陈君和作者进行思想碰撞,对时间的流逝、人性的复杂、个人的渺小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也让她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片刻休憩。

作为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女孩,陈君偶尔也会因自己的与众不同而郁闷,直到遇见《外婆的道歉信》一书。“每次读这本书,我都会不住落泪。书中令我感动的不仅是温暖的亲情,还有勇于反抗的精神和直面生活的勇气。”书中主角爱莎和陈君很像,是个“特别”的孩子,但外婆始终愿意陪她一起搞怪、一起叛逆世俗,并告诉她:“不要让任何人告诉你不应该不同,因为所有超级英雄都是与众不同的。”反复阅读此书,陈君渐渐认识到,“独特”不是一种错,与众不同不应受到谴责,孤勇者也可勇往直前。书海中畅游,陈君不仅拓展了自身认知,还收获了前进的勇气。

课上课下,生活里外,书籍不仅用专业知识哺育着山民们,更以丰富的精神为山民们打造着独属于他们的诗和远方。

以书益教,以行育人

书香墨韵,师生情长,老师们身体力行地影响着华师学子们的读书事。

新闻传播学院的陈俊峰老师回想起首次参与编书的经历,种种场景仍历历在目。陈俊峰老师在读研期间曾参与编写《信息时代的传播学》。“那是我第一次接触编书,心中既紧张又害怕。”尽管心怀忐忑,她仍决心完成好这项任务。陈俊峰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泡在图书馆中,仔细寻找值得研究的书籍。当时还没有电脑,她便握着笔伏在书桌前一字一句地写完了属于她的章节。所谓“万事开头难”,编书对陈俊峰老师来说也是如此,但是在真正完成这项任务之后,她反而意识到“写书并不像想象中的难”,这次经历也促进她对书的理解,她与书的故事刚刚开始。

“前两天我背着一个包去图书馆,借了十本书。”陈俊峰老师至今仍保持着数年如一日的泡图书馆习惯。每当想到一个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她就会到图书馆里借阅大量书籍。如在研究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关于消费文化的早期论述时,陈俊峰老师会将与美国通史、美国史上大众文化和消费社会发展等相关的书加入阅读书单。陈俊峰老师总结自己的阅读方法是“深挖”,她希望学生们“先泛读”,确定研究的兴趣点;再“深挖”,将书中知识转化为学术成果。

教师如燃灯者,为勤攀书山的学子照亮前路。课堂以外,他们身体力行,勤于阅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阅读习惯;课堂之中,他们将对阅读习惯的培养融入教学。

外国语学院罗怡老师努力将自己阅读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课堂之外阅读时,她会特意记下与课程主题相关的阅读内容,并将之作为课堂分享内容,一方面是为了拓展教材内容,另一方面是想借此鼓励同学们多读书。同时,她把坚持阅读的目标细化到每天阅读20分钟,或者阅读15页,这样具体量化的标准更有利于长久性的阅读。

“这本书反映了一个女孩探索自我,叩问自我,最终与自己和解的过程。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给学生传达一个讯息:珍惜当下读书的机会,给自己插上飞向远方的翅膀。”在罗怡等老师的推荐下,《Educated》(《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成为本学期2021级提高级同学们的必读书目。罗怡老师希望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所以她建议学生“扩展读书面,找自己喜欢的书”。

书页翻过,留下淡淡墨香;书香常伴,师生情长。

以书会友,携手共进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个人在漫游书海的过程中,倘若偶感孤独和困惑,那么不妨以书会友,从集体中汲取前进的动力。

秋日的东湖,波光粼粼,“清源读书社”的同学们环骑东湖,采撷秋景,畅谈诗书。“清源读书社”是文学院2021级的廖平川与读书伙伴们的活跃之地。在高三暑假,廖平川与读书小组中认识的学姐相约组建了书社,并取“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清源”作为社名,以此勉励社员们通过不断吸收新知来完善自我。

在疫情形势较为严峻的时期,清源读书社“转战”线上,成员之间相互“种草”好书,分享电子书资源,偶尔针对书中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他们在此用书籍充实生活,让思维碰撞出更加明亮的火花。春暖花开的时节无声而至,清源读书社社员伴着明艳的春光,策划着早读活动。也许不久的春日里,在缤纷的落樱边,婆娑的树影下,清晨熹微的暖阳中,你会发现,有个清源人在读书。

清源读书社的成员因热爱而自发集合,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3班的读书小组则在老师的带领下,组成阅读的集体,以勤为径,共登书山。

为了增强班级凝聚力,创建共同进步的精神,班主任余欢老师倡导同学们组建3-4人的读书小组,小组成员相互督促,按期完成阅读任务并产出读书成果,在班会上以“读书分享会”的形式交流阅读感悟。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班长杨盈盈看来,开展读书分享会可以了解大家对于同一本书的不同见解,老师提供的总结和拓展更是“干货满满”。在参与组织读书分享会的过程中,她也逐渐加深了与同学、老师之间的情谊。“读书任务有一定压力,有时我会担心不会有好的阅读成果。”黄欣(化名)坦言道。然而,在参与读书分享会过程中,组内成员的鼓励帮助她将压力化为动力,也促使她将书中内容理解得更为透彻。

读书分享会对同学们而言,是一份激励,更是一段温暖的回忆。在读书任务的激励下,他们汲取更多知识;在读书分享的过程中,他们也增进彼此情谊。

一社人的读书梦想在发芽生长,一群人的读书故事正持续更新。读书,是圆梦的开始;读书,是缘分的发端。读书集体中的成员们因书结缘,携手于知识路上并肩前行。

桂子山上书香灵动,山民们在阅读路上受益良多。以书为伴,他们从书中汲取知识和力量;以书益教,他们通过阅读增进师生情;以书会友,他们在集体中共同进步。华师师生与书的故事,正续写于每位勤学者的日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