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努力羞耻症”:所有努力都值得被尊重

作者:刘翠蝶 梁馨文 孙佳琪 编辑:杜俊晓 发布日期: 2025-07-03

有的同学期末考试前一个月就开始默默背书、刷题,成绩出来后却连连摆手,声称自己只是“临时抱佛脚”,全靠运气;有的同学周末抱着电脑去图书馆、咖啡店自习,朋友圈却只晒美食图片,假装只是去逛街;还有的同学明明很早完成了作业,却装作是刚赶完deadline和大家一起卡点提交……这些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折射出的正是在当下大学生中悄然蔓延的“努力羞耻症”。从什么时候开始,“努力”变得“不敢言说”了呢?

“羞耻”:那些偷偷隐藏起来的努力

新闻传播学院2024级的兔子(化名)觉得,“努力羞耻症”源于大家认为“努力好像有点难为情”。而信息管理学院2023级的小梁(化名)则认为,这可能是在努力过程中,被他人有意或无意的调侃所导致的“一种社交恐惧”。正是这些恐惧与顾虑,让许多人在展示努力时感到羞耻,进而掩饰自己的行为。“很多同学在宿舍偷偷学习,一旦有人进来,就赶紧合上书,假装在玩手机。”校园里这些“努力羞耻”的场景就在身边不断发生着。

那些敢于展示努力的同学,在面对他人目光时也难免有所顾虑。法学院2022级的王佳尧回忆高中时,她会“在课间争分夺秒学习,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身处学业压力较大的高中,面对同学调侃她是“卷王”时,她仍会感到“心里挺不舒服的”。深陷困扰的同学并非个例。美术学院2024级的馨舒(化名)就曾因同学的无心评价而陷入内耗,她会“一直纠结对方的话”,陷入自我怀疑,“觉得努力根本没用”,甚至产生干脆放弃的念头。可见这种影响不容小觑。

相比之下,小梁(化名)则完全不认同这种羞耻感,他坚定地认为“努力本身并不是一件羞耻的事”。“大多数调侃其实并无恶意,即便遇到恶意的评价,我也能坚持走自己的路,不管别人怎么说”。在他看来,一些评价往往源于评价者自身的心态,或是他们将内心的惰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对于这类言论,根本无需在意。

如今社会压力增大,大学生们被“内卷”裹挟,与此同时,“反内卷”的声量也逐渐增大。这让一些同学对自己的努力产生了怀疑,甚至对被视为“卷”的行为敬而远之,心生羞耻。然而,正如历史文化学院2024级的栗子(化名)所言,我们应当能够光明正大地努力,也可以轻松自在地选择自己的节奏,不必被他人眼光束缚,阻碍自己前行的脚步。

假装不努力的背后

社会评价体系为这种羞耻感埋下了种子。当“天赋”被过度神化,“努力”就成了一种隐形的贬低。就像人工智能教育学部2023级的土豆(化名)所感受到的,一句“你真努力”的夸奖,往往会被自动过滤成“你不够聪明”的潜台词。这种认知让公开努力变成了一种冒险,化学学院2022级本科生余宁的经历就是例证:连续泡实验室的行为被贴上“太卷”的标签后,连他自己都开始怀疑是否应该收敛。更严重的是,一旦努力未能换来预期成果,不仅付出会被全盘否定,还可能会遭到“不自量力”的嘲讽。

在某些特定情境下,“结果至上”的规则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这类“努力羞耻症”。余宁坦言“结果决定一切”的规则让人焦虑,仿佛没有好结果,所有努力都失去了意义。这种焦虑与压力也困扰着土豆(化名),使他在面对比赛中的竞争者时选择“浅浅欺骗”,用伪装轻松来保护自己,而同学间半开玩笑的“别卷了”,看似是缓解压力的调侃,实则让努力变得更加难以启齿。来自文学院2022级的陈杏如坦言:“我担心别人觉得我太爱学习了,显得和大家格格不入”,古诗词打卡被戏称为“卷王”的经历,也让她陷入了“努力难以言说”的纠结困境。

将目光投向更深层的心理机制,会发现“努力羞耻症”本质上是一场关于自我认同的拉锯战。一方面是对进步的渴望,另一方面是对归属感的焦虑,这种矛盾让很多人陷入两难。有人选择直面非议,也有人在他人眼光中畏缩不前,但正如陈杏如最终领悟的,或许真正的解药不在于隐藏或张扬,而在于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坐标。毕竟,人生是一场自己的马拉松,何必在意路旁的窃窃私语?

从社会评价的偏见,到校园环境的压力,再到个体心理的矛盾,“努力羞耻症”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当“天赋”逐渐被神圣化、“结果”走向绝对化,个体则在群体认同与自我实现间摇摆不定。

“重构”:努力值得被看见与认可

在种种外界与自身因素的影响下,“努力羞耻”逐渐成为困住当下大学生们的无形精神枷锁。当努力变得难以启齿,汗水被刻意隐藏,想要拼命奋斗的“野心”被抑制在暗处,取而代之的是象征融洽合群的面具,那么“努力羞耻”的破解之道又在何处呢?

努力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过程本身所承载的尊严与成长性,而非必须绑定某种功利性结果。余宁分享道“健康的努力是向着目标成长,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充实动力”;馨舒(化名)则认为在追求“心之所向”的路上要“量力而行”,注重过程中的收获而非结果的必然。努力与内卷的分界线,在于其驱动力是源于内在成长的渴望,还是被外部焦虑所裹挟;过程是否保有自我掌控的从容,而非陷入恶性竞争的漩涡。认识到努力本身即是生命向上姿态的正当表达,便是消解羞耻感的第一步。

当“卷王”的嘲讽多过“加油”的鼓励,努力也会被掩盖在音浪之下。王佳尧期待同学间“减少标签化评判”,代之以更加真诚的尊重;当余宁(化名)因“泡实验室”而被调侃“太卷”时,她选择适时地坦诚沟通,让对方知道自己是因为数据分析的需要而留在实验室;兔子(化名)所欣赏的“坦荡努力者”,正在于他们打破了沉默的伪装,释放了正向的感染力。努力本身就足够值得尊重,个体的奋斗也不必在孤独中进行,而是应该在理解与共鸣中找到支点。

当馨舒(化名)不再掩饰绘画练习时的努力,她惊讶地发现“大家根本不在意”,自己反而获得了更加专注的宁静。外界的目光常常是自我投射的幻影,或许无法完全消散,但是“做自己”便好。栗子(化名)也有相似的感悟,“减少无意义的比较,专注自己真正所求”。真正的坦然源于对自我追求的清晰认知,努力是为了不负热爱、探索潜能,而非活在他人的刻度尺上。“倾尽全力走到最后就是胜利”,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收获。确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内在坐标,让每一次专注投入的努力都自带光芒,让每一次的出发都更加坚定。

努力本就没有任何特定的衡量标准,它是生命对于无限可能性的一次次尝试,是年轻的心灵对世界的一场场对话。汗水不必藏匿于暗夜,坚持无需包裹于谎言。每一份真诚的付出,都值得在阳光下舒展筋骨、昂然生长。所有的努力都应大大方方地展现,坦荡前行的自我,终将抵达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