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斥资抢购限量潮玩盲盒,到在陶艺馆沉浸式体验三个小时;从深夜为游戏角色皮肤充值,到省吃俭用攒钱奔赴偶像演唱会……当消费不再局限于生存必需,而是成为情绪的出口,当代大学生正用五花八门的方式为情绪买单。这些看似碎片化的消费行为背后,藏着怎样的情感密码呢?
多元消费,为爱买单
步入大学,当生活费成为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后,大学生的消费类型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消费范畴也正在从以前更侧重商品本身的实用性,到愈发关注消费带来的情绪价值。
小小的装饰物件可以是一剂“情绪解药”。新闻传播学院的2024级本科生小含(化名)平时的“大支出”都是因为“想追求心理上的满足”,拆开装着心爱的中古海淘玩偶的快递时,“满屋子都好像充满了粉红色的幸福泡泡”。类似的小物件还有从动漫、小说、游戏等版权作品中衍生出的潮玩周边产品,俗称“谷子”。文学院2023级的本科生段钰洁提到:“上大学以来,我的大部分生活费和师范生补助都投入到了买谷子中。”她的宿舍桌子上摆满了喜欢的动漫人物的立牌、手办、毛绒公仔,抽屉里收藏了满满一盒卡牌、徽章、透卡,“学习累了就抬头看看我的‘战利品’们,会感到超级开心和放松。”
周末外出逛街旅行也是一场“心灵按摩”。心理学院2023级的本科生吴婉仪经常和朋友一起去探店拍照、旅行打卡。镜头记录下的不仅是美食,更是当下的心情状态,“当我把旅行时拍的照片发在朋友圈,还会收获很多朋友的赞美,这也是一次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
演唱会与音乐节则是另一种持久性的情绪消费体验。段钰洁回忆起去北京看一场演唱会的经历时仍难掩激动:“我记录下了演唱会的全过程,那两个多小时的视频还存在我的手机里,时不时就会再听一遍。”正如外国语学院2022级本科生小田(化名)在观看完喜欢了八年的乐队演出后收藏的周边T恤,“这件衣服总能让我回忆起那天在现场跟着节奏蹦跳的鲜活画面”。这种“物质载体化”也让单次消费升华为难以复制的情感记忆。
或出于兴趣爱好,或为了追求仪式感,或渴望乌托邦式的沉浸体验,大学生们将类型多样的消费过程转化为可感知、可记录、可分享的情绪载体,在其中寻求精神世界的满足。
多维透视,得失皆有
大学生进行情绪消费的场景是多样化的。新闻传播学院2024级本科生小喜在浏览小红书的时候经常被种草,“当下就很心动,买下后体验感也确实很好。” 互联网的发达使得购物越来越便利,然而不是所有的网购体验都是令人满意的,心理学院2023级本科生吴婉仪常常在夜深时“很冲动地网购一些东西”,但有时,冲动下单的并不总是适合自己的。“在上网的时候浏览这些五花八门的商品,我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购买欲望。”除了社交媒体和网购软件这些外在的情景影响,还有内在的因素驱动情绪消费。小田表示:“我在心情低落或者值得庆祝的时候也会进行情绪消费,前者是通过消费转移注意力,让自己开心;后者则是奖励自己,给生活增添一种仪式感。”
大学生是时下情绪消费的活跃主体之一,溯及原因,生命科学学院2023级本科生万睿湉认为,大学生休闲时间更多,娱乐兴趣更加浓厚。而谈到同样的话题时,吴婉仪有着不同的见解:“我觉得大学生进行情绪消费的主要出发点就是调适情绪,所以很多人会在焦虑紧张的时候通过情绪消费来释放压力。”段钰洁还提到,拥有自由可支配的财力也是大学生积极加入情绪消费行为的重要原因。 然而,有些消费经历在当时可能欠缺某些理性考量,致使当事人有后悔心理。小田谈到去年双11的经历:“看到喜欢的IP出了限量礼盒,里面有徽章、立牌、笔记本,虽然知道很多东西可能用不上,但怕错过就咬咬牙买了。最后全堆在抽屉里吃灰,没考虑实际需求。”现在遇到类似的情况,她就会更加冷静考量一下自己是否真的需要。
或是出于某种实际需求,主动向外寻求情绪的满足,或是在繁芜的信息的包围里,被动地购买一些非必要的物品,大学生群体以自身的活力助推着情绪消费的盛行。
理性消费,向内探求
情绪消费虽能带来愉悦瞬间,却也如潘多拉魔盒,释放出刺激提前消费、冲动消费的诱惑,在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场景中频繁上演。小喜原本坚守不为游戏氪金的原则,可短短两个月便破防,在游戏销冠们的“疯狂种草”下消费金额远超预算,一次次“下月不冲动”的自我保证,都在诱惑面前化为泡影。小含面对商家为可爱玩偶贴上“珍藏”“稀有”的标签进行拍卖时,也总难抑心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抢,但是当直播间气氛被烘托起来时,我就有了下单的冲动。”而冷静后,她又有许多懊悔,月末“拮据”时更觉那笔钱的珍贵,甚至陷入自责的境地。
面对情绪消费浪潮,大学生们也在摸索适合自己的理性消费之道。小喜通过设置“隔离期”,减少“种草”平台浏览或自行“拔草”,降低诱惑干扰,甚至主动向父母提出缩减某月生活费,强制自己戒除消费冲动;小含关掉了各社交平台的直播间,秉持“眼不见心不乱”的想法,终于守住了钱包;小田则借助记账APP,记录每笔开销,事后复盘反思消费动机与当下感受;段钰洁给自己留出“冷静期”,在消费前叩问内心,衡量物品是否真有必要......百般“武艺”上演的背后,是当代大学生们对新的消费热潮的审慎态度,他们在一次次涉及情绪消费的抉择中,反复评估着这样的消费是否真正值得,也在一次次“剁手”中,叩问着能否获得期待中的长久满足感。
情绪消费,是大学生探索自我、满足情感需求的一种方式。但在这场消费旅程中,我们需以理性为舵,驾驭消费之舟,避开冲动暗礁,驶向既能满足情感诉求,又能保障财务健康的彼岸,也在这样的情感共鸣中,获得更智慧、更长久的愉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