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校就现在 青春不独行

作者:白书文 颜杨 李辉煌 编辑:曾楚航 发布日期: 2025-04-30

穿梭在不同院校的教学楼间,踱步在不同高校的图书馆里,在游学中收获知识与惊喜,在玩赏中放松身心,跨校交流为大学生们的大学生活带来了新的奇遇。不论是求知,还是社交,抑或是游赏,大学生们将目光投至其他高校,用青春朝气探索大学之“大”。

创求知机遇

带着拓宽眼界、求知厚学的憧憬,不同学校的大学生们或自发或有组织地走进其他高校,开展跨校学习交流。

日益发展的网络世界帮助大学生打通校园之间的信息差。“我关注的武大公众号发布了讲座的信息,所以我抱着尝试的心态去听了一次。”新闻传播学院2024级的本科生小兰(化名)分享了她首次跨校学习的缘起。除了自发接触到的信息,朋友和老师的引领也同样重要。历史文化学院2023级的本科生代凡皓就是在导师带领下去华中农业大学开组会,收获了出校学习的机会。他坦言自己从金灿荣教授的讲座中收获颇丰,不仅对国际形势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增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因为我经常到不同学校去学习交流,不知不觉就对自我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游览过十余所高校的历史文化学院2024级本科生顾心说道。已经大二的代凡皓也在跨校学习交流中丰富了对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的思考,不断拓展人生规划的思路:“去华科听四川博物院的讲座,既让我了解到三星堆相关知识,还明晰了考古领域的人才需求,为我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些很宝贵的借鉴。”

顾心参与过多次高校发起的大规模集体研学交流活动,比如在华中农业大学集中培训、在武汉大学参加团省委活动、与香港地区大学访学交流等。“相较于个体之间自发和随性的行动,这类集体活动更加系统地展现了不同学校的独特优势,也让我们本校同学能够在这些交流活动中进行合作沟通,共同进步。”顾心强调,“其实不同学校的学习资源各有特色,通过跨校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取长补短,综合利用资源来促进自身的学习进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与外校同学的学习交流为思维与认知的开拓提供了更多可能。在历史文化学院2024级本科生许志清看来,跨校交际可以让不同校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进行思想观念的碰撞和学习方法的互鉴。“当时三个复旦的同学带我参观他们的校园,一路上我们交流了很多彼此感兴趣的话题和困惑的问题。我感觉他知识很广博,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后来,许志清和他的外校朋友依旧保持着学习生活上的联系,互相勉励,共同进步。历史文化学院2024级的仓鼠(化名)对此也有同感,他希望通过跨校交流认识一些武大的优秀学子,拓宽自己的交际圈与视野。

跨校学习交流,是个人认知与眼界的拓展,是突破信息壁垒的资源共享,是不同学子之间的互鉴互助。对于那些在学海中充满探索欲的学子们而言,跨校交流无疑是一种机遇。

结社交链接

不止学习,社团活动、校际联谊等丰富的跨校交流活动也在等待着学子走出校门。

唐均伟是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类2024级的本科生,他参加了一个跨校英语角活动。“我们英语角的成员来自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不同的学校,我们不仅会一起学英语、看书,还会一起出去运动和游玩,像朋友一样相处。”学长学姐一对一的英语发音纠错、经验分享和谈心谈话,让唐均伟感受到朋辈间的关怀。如今,他也热心于组织社团性质的活动,希望让更多人感受到跨校交流的乐趣与温暖。他也回忆起和英语角的伙伴们在东湖一同踏青、放风筝的经历:“这次经历让我印象最深。我们在‘相视一笑’、打趣调侃中收获快乐,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和他们在一起不是追求幸福,而是幸福的追求。”

顾心与美术学院2024级本科生郑一诺都参加过“江城战记”活动,这是由武汉五所高校心理社团联合发起的成长促进活动,参与者在自由组成的团队中通过协作完成任务,共同探索自我。顾心所在队伍的成员来自四所高校,他表示:“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成为了朋友,平时还会一起相约去某个高校聚餐或参观,交流彼此的近况和自己学校的最新消息。”在这次活动中,郑一诺受到队伍成员热情的感染,由最初的内敛逐渐变得外向,还收获了意想不到的体验:“在完成摆武大樱花姿势合影任务的时候,大家都对站位感到一头雾水,我刚好就发挥了专业特长,画了张图帮助大家搞清楚了站位。”这让她成就感满满。在相处过程中,郑一诺还发现,这些品学兼优的同龄人,有着多元的人格气质,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也让自己眼前一亮,“这让我看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形式多样的跨校社交活动,为学生们彼此建立链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链接中,学子们互相感染、互相带动,一同体会缘分的奇妙、友情的甘甜和性格气质的多样性和自身心灵的成长。

享好景润

跨校交流怎么少得了游玩呢?大学生们在不同校园间穿梭,将风采各异的校园自然及人文景观尽收眼底,领略着不同校园的气质。

“平时我总是忙着学习和完成任务,也对校园里的风景和食堂的饭菜感到麻木了。当我看到朋友圈里开始陆续有人晒出到其他学校游玩的打卡照,我突然也想着换个环境放松一下身心,感受不一样的校园生活。”教育学院2024级本科生涂月婷受到自己社交圈子的带动,开始对跨校游玩心生向往。拍拍照、打打卡、探索不同的美食,涂月婷的压力得到了很大释放,享受身心放松的惬意,也在和而不同中感受友情的魅力。“武汉大学的朋友带着我游玩樱花城堡时,送给我一块奇特的石头,寓意我们的友情‘坚如磐石’。”涂月婷笑言,“我们上了不同的大学,可能各自都受到了自己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在交流中想法碰撞,感觉友情更胜从前。”

来自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24级的本科生尹炜燏在参观不同的学校时,有她自己的一套心得。除了欣赏校园的一草一木、建筑设施、布局,她还喜欢走进学院楼、教室、校史馆、食堂和超市,观察不同学校的差异。据她观察,华师随处可见充满美感与历史感的建筑,体现人文底蕴;湖工大教学楼风格偏向现代化、实用性,道路命名简洁直白,突出工科思维;武汉音乐学校的教学楼常传出乐声,艺术氛围浓厚。尹炜燏表示:“我认为是各有侧重的学科建设和学习风气造就了差异化的校园文化氛围。这种差异化不仅为我打开了观察教育多样性的新窗口,更教会我去用辩证和欣赏的眼光看待不同教育理念的独特价值。”

文化的露水悄然渗入校园育人的土壤,长出了超越校与校间无形围墙的藤蔓,联结起众多的跨校学子。无论是校园培养出来的学子,还是特点各异的校园景观,都成为了述说校园文化气质与氛围的“符号”。跨校游玩不仅让人在游览参观中愉悦身心,也让不同高校的学子在差异中收获丰富独特的人文体验。

大学生们通过跨校交流在不同的校园留下青春足迹,用脚步丈量大学之“大”。通过学术对话、学业交流拓展认知边界,构建人际链接、友谊纽带感受社交魅力,借助打卡游玩、人文浸润丰富精神世界,在不同校园中大胆探索的学子们感知着多彩的青春,收获更加完整的人生认知和宝贵的人文体验。趁着青春年华,不妨行动起来,开展跨校交流,探索一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