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深处,光阴蔓延

作者:王佳申 编辑:黄妍妍 发布日期: 2023-11-06

生活百态,映射出百条光影。当光影照射进我心里,我便得到一份救赎。

大一学年,因为对学习生活缺乏计划和安排,我倍感焦虑。这迫使我开始思考,学习于我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彷徨之时,我偶然接触到了纪录片;并且惊奇地发现,在观看数十部纪录片后,自己生活的焦虑感似乎有所缓解。于是我意识到,我可以从中找到慰藉,获得一份思想上的成长。

纪录片是光影的载体。此后,当我观看纪录片,便会不自觉沉浸其中,思考光影深处的意义。

光影里,有生活的影子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这部纪录片主要讲述了姜溪烈奶奶和赵炳万爷爷夫妇俩的故事。影片以江原道橫城山村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讲述像恋人一样度过76年的老夫妇,在爷爷生命的最后日子里生活的场景。

当我回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这部纪录片时,影片中有这样一段镜头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这段镜头记录了夫妇两人相互搀扶着上厕所的情形。昏暗的院子里一盏蜡黄的灯打开了,这束暖黄色光给清冷的环境带来了一丝温暖。“爷爷在这里陪着我,不要走开。爷爷在这里待着,给我唱歌吧……”正处耄耋之年的夫妇在灯下相互搀扶着走进院子。奶奶要上厕所,希望爷爷陪着她,于是不断重复着对爷爷说“不要离开”。爷爷颤颤巍巍地靠近屋子,咳嗽两声,接着喘气唱出了对奶奶的情谊,一首民谣诉说着多年的感情——原本低着头的爷爷,此刻将头直了起来。

看到这里,我不禁回忆起外公和外婆相互争吵的时光。外婆平时表面上不满外公像个小孩儿一般不听劝告。但当外公真正离世,只剩下外婆一人孤零零地与照片对望时,她又会念叨着“他喝面条能喝好几碗,家里只剩下一个人还真是不适应”。门框吱呀作响,外婆又沉浸在同外公相处的往事中了。我忽然体会到影片评论里“陪伴中掺杂着许多,但是至少是一分精神慰藉”这句话的深意。

片中,数日后,奶奶拉着爷爷走进服装店,要为自己数十年前在战乱中遗失的孩子们补上一件衣物。奶奶说,她心里一直记挂着给“吉雄”买一件内衣。来到服装店买衣服不是奶奶心血来潮的缘故,而是因为爷爷所剩的时日已经不多。奶奶希望爷爷逝后把一件件衣服带给不在人世的孩子们。这衣物里寄托着奶奶对孩子们的思念。

看到这里,我忆起至亲去世时的场景。那时,托寄衣物是我们对其最后的关心和挂念。我的生活中也有一直记挂着的遗憾,被我作为回忆封存在心底。当我看到纪录片时,这些往事总会被勾起。

《人生第二次》讲述了普通人“迈过挫折、迎来新生”的故事。观看的时候,我也总会下意识想到高考、绩点,思考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

在纪录片里,我时常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也在不经意间被触动心底。

光影里,有被投射的社会现实

这两年,在我反复观看的纪录片片单里,有朱丹的《丹程》,其中的一集让我印象深刻。一位挺着孕肚、开着三轮车在街头揽客的泰国宝妈吸引了朱丹的目光。走进宝妈家中,朱丹见到了与这位宝妈皮肤黝黑的丈夫。他望着宝妈肚子里未出生的孩子,眼里满是期待。由于两人收入甚微,宝妈才不得已在旅游淡季出来揽客。即使她知道,她随时可能因此住进医院。

我并不完全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但在纪录片中,我能看到他们在“生活”与“生存”之间游走——他们是一部分在社会上艰难生存的群体的缩影。很多青年人看纪录片都会感同身受,因为他们发现这个社会上有那么一群人和他们一样,也在为生活而奔波。

《丹程》里还讲到养育着80多个孩子的一对白领夫妇。这对夫妇在东南亚从事高薪工作。他们的双手粗糙,不像是从事这类工作的人所有的;但是,镜头下他们的双手正是这个模样。这是因为,辞职后他们在国境边界建立起一所“儿童之家”,来收养在战乱下被迫失去父母的孩子们。观看这个故事时,我在感慨社会仍有真情在的同时,也看到战乱中儿童的不幸,思考社会对于儿童保障的责任。

在纪录片里,社会现实被光影捕捉,继而又引发我的沉思。

光影深处,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喜欢看纪录片?任何一部纪录片的创作都不是以单纯的生活剪影来深入人心,更不是只凭借煽情来吸引观众,而是用众生百态来抚慰人心一段故事,一种人生,纪录片在记录社会历史的同时,也在关照着现实。

光影映射记忆。我们被纪录片所打动,不仅是因为纪录片带来的情感的触动和欢乐的笑声,更是因为有时候我们能够看到纪录片里有我们自己的影子。好的纪录片关照现实,它们志在走进人的心底。我们长在社会,却对社会既熟悉又陌生,渴望看到生活的其他角落或是还未经历过的环节。苦难,映射社会;温情,忆起往事;战争,让人反思文明……在烟火人生里,纪录片反映出平凡人的生活百态,发现不平凡的品质人格,透视平凡人背后伟大的事迹,又让观影者受到启迪。

光影里有生活的影子,关照我们自己的经历,触发了一份“感同身受”;光影里有投射的社会现实,同一时空下,我们得到一份来自集体的慰藉。我的“光阴”,在观影后,滴答作响,四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