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行无障,美育实践

作者:张琰 编辑:王艳丽 发布日期: 2023-11-05

十月,秋意渐浓,漫上枝头,仰头瞻秋,叶落满眸。就在人们被这层林浸染之秋景所吸引时,美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美育服务队步入了一扇特殊的大门,门内是一些需要帮助的残障人士,这个地方有一个散发着温暖的名字——“阳光家园”。

初入阳光家园,我的心中也曾闪过一丝陌生带来的不安。由于我之前从未与这样特殊的群体有过接触,只是道听途说或是随意地在某课本中瞥见过一些相关信息,认识便停留在非常浅的层次。我只是轻率地想,他们会不会拒绝交流?会不会难以集中注意力?甚至是难以沟通?我深呼吸着,当时的感觉只如电影运镜一般:视线随着脚步的移动,经过长廊,来到“教室”,里面的“学员”们齐聚一堂,正用武汉方言愉快休闲地聊着天,时不时还幽默地相互打趣…见他们谈吐自如,我颇有一种打破臆想的惭愧之感。

恰巧我也是武汉人,便斗胆破冰,试着用方言加入他们的闲聊。我原本已经做好了尬聊的准备,但结果却出人意料的好,只随口一问,“您们都住在这儿吗?”便得到了大家争先恐后的回答,“小姑娘你是华师的吗?”“华师在哪?华师在广埠屯!”……就这么三言两语,我融入她们的交谈。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传来,让我有如置身于那个儿时熟悉、邻里间和谐互助的社区。年长些的,话语较少,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有着街坊中老奶奶的那种慈祥;年轻点儿的,喜欢高谈阔论,眼里闪闪发光,尚存些许少年的气息。每个人都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活力。

更加令人惊艳的事情,酝酿在授课的过程中。我记录,同时也参与其中。这是我第一次当美术小老师,授课主题为“秋天的大树”。一轮教学完毕后,也许是之前短暂的闲聊建立起来的信任,使得学员们在寻求帮助时一眼“相中”我。我走近,弯下腰,从树干的外形、伸展趋势讲到枝干与分支。我发觉他们的目光随着我的笔尖进行着缓慢的移动,渐渐地,竟有更多的“学员”凑了过来。手中那只普普通通的木头铅笔,被四面八方袭来的求知若渴的目光团团围住。在纸上勾勒出的每一根线条,都成为这些目光于纸面摩擦而留下的轨迹……

树,是生命力的象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缘分让我们在这样特殊的课堂上相遇,用特殊的主题,传递特殊的爱。而这传递爱的过程,一定是相互的。我们双方都从陌生到熟悉、从面带惧色到满脸笑容、从犹豫不决到大胆创作……当大家心满意足地在作品上签写自己的名字时,那郑重的一笔一划,流露着无尽的珍惜和欢畅。

离别将至之时,可爱的学生竟将自己的画作赠与我!暖意与爱意萦绕在阳光家园的上空,也弥漫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这份浓厚的爱与欢乐,因过程的精彩而短暂,显得弥足珍贵。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我们从小学到高中仅与书本打交道,不曾踏出过学堂半步。可读万卷书,真的就行万里路了么?若非此次亲身实践,我不会对残障群体有这样深入的认识,不会化“艺术疗愈”这个抽象的概念为一种实在的体验,更不会拥有这份弥足珍贵的特殊情谊。

也许中学时期的寒窗苦读只不过是在打造伸向大学平台的跳板罢了。此次实践让我反思大学生应如何学习,若不去接触不同人群、接触社会现实,不开眼看看这世界,那我们也枉做了一遭大学生吧。我相信,我传递和接收到的爱,会如溪水一般,绵长地流下去;只要用心编织,溪流终成河网;而静待若干年之后,方可见一片爱的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