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叠影

作者:程馨媛 编辑:邹思逸 发布日期: 2025-11-21

初识武汉,它是一卷泼洒开来的现代长卷。光谷轻轨人潮汹涌,涌动着一张张年轻而急切的面孔;江汉路霓虹灯五光十色,把天空渲染成了彩色;江滩对岸的高楼鳞次栉比,这一切都符合我对大城市的印象——崭新、忙碌、充满未来感。

直到那个周末的午后,我拐进粮道街的某个岔口,像不慎跌入了一个时间的褶皱。一侧是茶颜悦色排着长队,另一侧,旧民居的阳台伸出竹竿,晾晒着如同从九十年代穿越来的碎花衬衫。电线在头顶交错,居民楼的窗框早已锈迹斑驳。那一刻,时间好像停住了他的脚步,我仿佛站在两个时代的接缝处,一种关于“双城”的直观感受,在我心里无声但剧烈的撕裂开来。

我开始有意地探寻这种“双城”景象。昙华林文艺店铺背后,是居民楼墙皮剥落后露出的青灰色砖块;黎黄陂路上的咖啡馆里飘来的拿铁香气,与隔壁老厨房飘出油烟味滋味相逢。这座城市像一个执拗的收藏家,新的要来,旧的却也舍不得丢下。那些斑驳的木门,生锈的信箱,都是他攥在手中的回忆。

慢慢地,我开始懂了。高耸的写字楼是武汉的现在,它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活力;而那些老街区是武汉的过去,记录着这座城市走过的路。就像江滩新建的公园底下,还埋着老码头的痕迹;楚河汉街的流光溢彩,依然沿着旧日沙湖的脉络流淌。武汉不是在抛弃过去,而是在上面书写新的故事。

最让我触动的是这里的人们。穿着西装的上班族,熟练地在巷口的老摊子前买份豆皮;放学的孩子,自如地从崭新的校车跳下来,跑进斑驳的巷子。新与旧在这里不是对立的,而是自然地融合在每一天的生活里。早餐店中那碗热腾腾的热干面,既延续着老武汉的味道,也为忙碌生活的人们提供一份不变的温暖。傍晚站在长江边,夕阳同样温柔地照在玻璃幕墙上。深吸一口气,能闻到江水的潮湿、汽车的尾气,还有不知哪里飘来的桂花香——这就是武汉的味道,复杂却真实。

有一天,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对这座城市“分裂感”的好奇与探寻,其实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从家乡那座生活了十八年的城市来到武汉,我何尝不也正处在人生的断裂与重建之中?宿舍的书架上,还摆着从家里带来的、绒毛已被磨平的旧玩偶,它见证了我无数个安睡的夜晚;而书桌上,却已堆满了崭新而厚重的专业课本,里面是全然陌生的知识体系,催促着我必须快速成长。那些斑驳的老房子,就像我心里对故乡的眷恋——它温暖、熟悉,构成了我生命安稳的底色。而这些拔地而起的新大楼,则像我眼前骤然展开的大学生活——它充满了自由的空气和无限的可能,却也伴随着无人指引的迷茫与竞争的压力。我曾一度为此焦虑,觉得必须选择一个,抛弃另一个:是做恋旧的“老派人”,还是做全新的“现代人”?

是武汉给了我答案。它告诉我,生命的成长并非一场非此即彼的决裂,而是一场连绵不绝的对话。我不需要铲平内心的“老城”来建造“新城”,我可以用新的见识去重新理解旧的回忆,让旧的温情去滋养新的征程。

在这座日夜吞吐着大江呼吸的城市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它“双城记”的一个活生生的注脚,都在这双重的时光里,书写着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