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板人生”到“自我锚点”:点亮属于自己的灯火

作者:高紫菡 编辑:王颖 发布日期: 2025-11-20

过去的高中三年,我像是在一条被精准规划的轨道上疾驰。统一的作息表、标准化的题库、明确的升学目标,让我习惯了“跟着模板走”的生活——老师划好重点,我们埋头苦学;家长定下方向,我们全力奔赴。那时即使迷茫,也是偶尔的——因为方向笔直确定,只是路上充满波折。

踏入大学这片“自由旷野”,曾经有迹可循的轨道突然在我的眼前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无数条交错的路,面对开阔的“自由”世界,我却慌了神——我的方向在哪里?我该怎么走?

迷茫中,我仍旧套用他人的模板:室友报讲座,我不问内容便跟风;看到小红书上“CCNU学生工作推荐”“华师选课红榜”,便偷偷记下热门选项,坚信人气高准没错。那段时间,我像只停不下来的陀螺,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不是在面试,就是在教学楼与讲座厅之间奔波。可每到深夜独处,空虚感便席卷而来:讲座听了不少,鲜有当下所需;社团面试一堆,没找到真正心仪的。我如同无舵之船,在他人的浪潮中随波逐流,疲惫不堪却收获寥寥。

直到一次交流会上,一位学姐的话像惊雷一般,猛然炸醒了我:“迷茫不可怕,可怕的是用别人的目标,消耗自己的人生。”自那天起,我开始反思自己行动的意义,慢慢停下“跟风”的脚步,试着在混乱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锚点”——我真正喜欢什么?我擅长做什么?我最看重的东西是什么?

这一次,我选择倾听自己的声音,用心做出回答:我喜欢文字,所以每次写文章时总能沉浸其中;我擅长沟通,组织小型活动时总能有条不紊……带着这些盘点,我试着找寻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抽出时间去校园融媒体中心实习,发现自己对文字创作情有独钟;竞选班级组织委员,确认组织活动成功举办能给我带来满满成就感;尝试了一次编程入门课,果断放弃了不适合自己的技术赛道……一次次小成本的试错,像一把把尺子,帮我测量发展的纬度,排除了错误选项,也让我逐渐看清了自己的方向。

找到方向后,我学着将大目标逐渐拆解成一道道关卡:每月写几篇原创文章,每季度参与策划班级一次小型活动……我不再盯着远大的口号,而是着眼于每一个可落地、小压力的步骤去执行、去脚踏实地地完成。当我看着任务清单上被划掉的条目,当我把注意力从“别人在做什么”转移到“我该做什么”时,那份踏实的成就感,是我过去一昧套用别人努力模板时从没有获得过的:我不再是忙成一团但毫无收获,而是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一步一个脚印,专注且有力。

幸运的是,在这段旅途中,也有一群同频的伙伴与我并肩探索,让这段独行的路变得温暖而有力。我可以和热爱文字的同窗围坐长廊,每一次交流都能迸发出新的灵感;我可以与热爱奔跑的伙伴并肩跑道,任脚步声交织成奋进的节拍;我还可以和共担责任的同学携手组织班级团建,从策划到落地,在每一份付出里慢慢形成心照不宣的默契……我们在彼此的眼眸中看见热爱,在相互鼓励中稳步前行,这种“并肩作战”的温暖,远比踽踽独行更有力量。

从“模板人生”到“自我锚点”,这条路或许充满试探与纠结,但每一次自我探索,都是在为自己的人生掌舵。在大学这片广阔原野上,我们被赋予了自由奔跑的权利,与其低头追逐别人的影子,不如多给自己一点耐心,踏实地走好脚下每一步路,循着自己的节奏,在时光里缓缓生长,和身旁同频的伙伴并肩前行,点亮属于自己的那束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