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嫉”之上自有花

作者:梁馨文 编辑:颜杨 发布日期: 2025-09-17

嫉妒就像一丛荆棘,既可能刺伤他人,亦可能将自己困于孤寂之地。然而不经意间,荆棘之上,或许也会悄然开出柔软的花。

从小,我就知道自己是个格外敏感的人。他人无心的一句半句话,我就可能翻来覆去地想一整天。敏感让我竖起了满身的刺,别人迈不进来,我也踏不出去。本以为独处久了便会习以为常,可我天性偏忍不住爱比较:赢了,沾沾自喜;输了,愤懑难平。一旦落败,那丛疯长的荆棘藤就“嗖”地缠上来,紧紧地勒上我的心。

然而一直以来,我所接受的教育都在告诫我:嫉妒是恶的,一旦怀有这种心思便像是犯了罪。于是察觉到自己心生嫉妒时,我总是将其狠狠咽下,甚至不敢流露出半分羡慕,生怕被人看穿。久而久之,我只觉得疲惫不堪,而那被压抑的情绪,反而让我更加敏感。他人寻常的谈笑,我都觉得是在炫耀,除了扰得自己心烦意乱,别无他用。

直到某天,我偶然读到一篇公众号文章,里面写道:嫉妒本是人之常情,无需过度排斥。我怔怔地看着那几行字,忽然觉得紧缚在身上的荆棘松了一些——原来我也可以承认自己的嫉妒,原来剥开它看似可怕的外皮,本质上也只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心理。我开始尝试接纳这些“不光彩”的念头,试着把“酸意”说出口。

课间休息时,暖黄的阳光星星点点打在前排女孩的侧脸,仿佛为她白皙的肌肤镀上了一层柔光,连发丝的晃动都漾着美好的弧度。我下意识摸了摸自己凹凸不平的痘印,心里一紧。犹豫片刻,我还是轻声对同桌说:“她真好看啊,皮肤真好。”一句话出口,“酸意”变成善意和欣赏,我的心情竟轻松了大半。

高三晚自习时,大多数同学都在奋笔疾书。可当我抬起头活动肩颈时,却瞥见斜前方的男生正趴在桌上酣睡。想到他即便天天睡觉仍能名列前茅,而我刷题背单词到深夜却依旧停滞不前,心头顿时像扎进万千细刺般酸涩难言。放学后,我在路上同闺蜜倾诉:“他到底怎么学的?好像不怎么用力也能考那么好。”那一晚,认识到差距的我却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默默多做了两套英语阅读。

大一那年,见到同学们在短视频平台涨粉飞快,一条广告的酬劳甚至抵过我几年学费。我攥着手机,心里酸得冒泡。隔天,我也把自己的配音作品发到网上。几天过去,播放量寥寥无几,却收到了一条暖心的评论:“你的声音真好听!”我望着那几个字,忽然觉得:山高水远,何必急于一时。

或许,在我们嫉妒时,心平气和地问自己一句,“我是不是也想成为那样的人呢”,膨胀的嫉妒便会突然泄气,一切也会随之变化。

那些曾经荆棘密布的时刻,仿佛都成了穿墙而过的支点,静静等待着未来的花开。我开始放下以往比赛失利的挫败感,尝试参加更多活动。也许仍会失败,但在每一次准备中,我都清楚地感知到:自己比从前又进步了一点。

如今,荆棘依然爬满墙头,只是上面零星绽出了几朵小花。不大,却是我用每一次的坦诚、每一次的尝试浇灌出的自己的颜色。也许我依旧追赶不上某些人的脚步,但正一步步靠近自己憧憬的模样。在这荆棘之上,我终于迎着阳光,开出了属于自己的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