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市已至,夏程启章

作者:罗嘉祺 编辑:王颖 发布日期: 2025-08-31

小学期影像创作实践的号角吹响时,我对湘西的初印象,仍蒙着两层薄雾。一层来自沈从文笔下窃以为“过于美化”的湘西图景,总觉得本土滤镜下少了几分真切;另一层则是临行前刘老师的“劝退式”叮嘱,他将当地条件描述得近乎艰苦,让我不禁联想至年代剧中闭塞破败的村落模样。

带着这份预先已被压低的期待,我们踏上了长达十多个小时的漫漫车程。抵达浦市古镇的那刻,入目便是青砖叠着黛瓦,墙花绕着巷角,交错的窄径像藏着无数故事的脉络等待我们探索,哪里见得凋敝的景象?眼、耳、口、鼻也成了我们最直观的记录媒介——石板路的微凉、檐角风铃的轻响、空气里混着草木与烟火的气息,连手中的纸笔与镜头,都似有了温度。这场实践从一开始,便将“寓教于学”融在了步履之间。

我们踏上古驿道重走长征路,五公里山路累得人频频喘气,可看到成群蝴蝶蹁跹过溪涧时,紧锁的眉头又会骤然舒展;半山坡蛇形坳上“只要练不死就往死里练”的标语,带着股粗粝的野趣,反倒让“苦中作乐”有了具体模样。后来前往里耶博物馆,展柜中的竹简静卧,历经千年岁月,仍隐约散发着淡淡墨香;漫步街头,探访古迹,指尖轻触斑驳的墙垣,仿佛能听见历史的悠远回响。行至矮寨风景区,山间雾霭如浓稠的丝带般飘逸,一端系于连绵群山,一端牵引着我们的目光,那缭绕的仙气,竟令人产生魂牵梦萦的错觉。

最难忘的是我们跟着一位苗族姑娘的脚步,重走了十二年前总书记考察十八洞村的路。村寨在新时代“长征”中蜕去旧貌——新修的民居错落有致,文化广场上飘着苗族歌谣;扎根于此的下乡人,用脚步丈量着土地的变化。我们也穿行了岩门古堡的石巷,在马王溪陶瓷基地触摸陶土的温润,于一砖一瓦、一坯一釉间,读懂新时代乡村自救共生的发展之道。

途中虽有遗憾——没能去往心心念念的八面山,但也有意外之景:返程中突遇变天,暖橘色的天空混着电闪雷鸣,车窗外沅江急速涨水,浑浊的江面与霞光交织,竟有种末日般的奇幻感,让人赞叹。带队的刘老师说:“我觉得很美、很充实、很幸福、很美好、很刺激,该是我人生里永不磨灭的记忆。”

这也何尝不是属于我们独特的、值得铭记一生的回忆?难忘是某天傍晚同大家散步时撞见的晚霞,霞光映着万荷,也映着浦市居民鲜活的笑脸;难忘是我们“夕阳红老年团F4”实践小组专属的小插曲,为找傩面具店铺在古镇兜转两小时却意外采访到鳌山灯非遗传人杨师傅,又在深夜为AI创作大赛一起奋斗;难忘是和好友深夜步行往返客运站与凤凰古城的路,歌声、笑声、惊叹声混着晚风,成了最动听的背景音;难忘是浦市早市的烟火气,是青莲世第夜聊时刘老师的谆谆话语……每一段都历历在目,鲜活如初。

我曾困惑这门实践课在暑期开展的意义所在,也好奇刘老师带队多年来此地是否会觉厌倦,直到走得越远、见得越多后,才渐渐明白:实践的真谛,从不止于记录风景,更在于遇见“风景里的人”,在于用我们的视角,去捕捉那些被时光浸润的故事。即便“新闻学式微”“AI席卷”的论调甚嚣尘上将专业的前路渲染得有些黯淡,但作为新闻传播学院的学子,我们依然坚信“新闻永生,传播长存”——因为时代的见证,从来不是冰冷的媒介能独自完成的,那些藏在镜头后的视角、笔尖下的温度,才是故事最温暖动人的伏笔。

浦市已至,夏程未尽。薄雾早已揭开,这场实践留下的,不仅是满屏的影像、成册的记录,更是一颗永远向着真实、向着温暖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