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华师,大大世界

作者:颜杨 编辑:梁馨文 发布日期: 2025-08-31

这个夏天,我第一次接触到“海外华文教师”这个群体。他们怀着殷切期望,不远万里奔赴桂子山,只为这场关于华文教育发展的培训。得知自己当选了这次项目的志愿者后,我欣喜若狂——很久以前我就在关注国际教育领域了,这次终于有了一个机会能够和奋斗在各国一线的老师面对面交流学习。

小小的一个培训班里,大家的背景和口音都迥然不同:有的是土生土长的外国人,也有的是因缘际会漂洋过海,继而扎根于此。他们年龄、习性各异,却都从事着同一项工作——教授华文,传播中华文化。课程培训期间,他们用行动展现出了华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精益求精的精神:他们抛去了老师的身份光环,重新以学生的姿态投入课堂,勤学好问。而不同的是他们早已褪去了学生的那种青涩,只专注于学问本身——课堂上有疑问随时举手提问,课后仍不肯放过学习交流的机会,积极地与老师或者同学探讨自己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他们的专注让我近距离地体会到了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

从他们的点滴对话中,我也得以窥见华文教师真实的日常生活。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在学习它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与学习英语极其相似的困境,因此华文教师的教学也围绕着读、写这些基本功的训练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展开。虽然我仅仅是一位大学生,却在与老师们的交流过程中,逐步被引导着以教师的角度去思考该如何在海外展开高质量的汉语教学:假如让我站在墨尔本的讲台上,我该怎么激发大家的兴趣?我是该以听说还是读写为重点?选择什么样的教材更适合我教的孩子?在老师们眉飞色舞的讨论中,我的心也砰然跳动。

根植于不同的社会土壤下不同国家的教育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各国的老师们在教学中面临着的都是不同的学生个体和工作环境,与他们的交流刷新了我对教育的认知:哈萨克斯坦对教师的工作效率有着超高的要求,他们精简编制,拒绝冗杂的教师队伍,通过薪资待遇提升教师获得感;新加坡的假期与工作界限分明,一旦休假就绝不会再交给教师工作;澳大利亚则对于体育学习更加重视,很多小朋友从小就接触各项运动,因而他们也很少患有心理问题……每个国家文化和国情的差异在这一刻似乎都变得具象化,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各国教育的多样性。如果我能够发挥教育学的专长,集各国教育的经验优势于一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对教育的发展规律的思考,或许将来也能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我认为,国家之间教育的不同并不一定是差距,反而意味着更多的发展空间,若能够在互相交流中明晰自己的思考,在不同中找到前进的方向,或许教育能够因此更上一层楼。

虽然仅有短短两周的培训,我却记住了每一位老师的面孔。或许多年后我都忘不了东南亚地区的华文教师们会像家人一样小聚,围坐一团,边吃水果零食边侃侃而谈,忘不了他们对我的真挚感谢,也忘不了他们面对小辈困惑时的悉心解答。许许多多这样的时刻打动着我,令我久久难以忘怀。

道别虽是一件难事,但人生“终须一别”,而这份相遇,就是上天馈赠的最好的礼物。此一别后,他们将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继续着自己的华文教师生涯,将华师的所学融会贯通来指导教育实践,而我,则将在这“小小”华师继续我的求学生涯,用知识指导我的实践,从改变自己做起,像齿轮般推动世界教育的发展。

下一篇: 相遇在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