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三年

作者:董娱辰 编辑:杜俊晓 发布日期: 2025-08-30

原来,我已经在文学院学习三年了——这是我在备战考研、重新考量专业方向时才意识到的。

三年前的夏天,知了趴在树上震出长长的轰鸣,停顿片刻,一声连着一声。我靠着椅子,目光久久地望向窗外,直到身旁响起椅子拖动的吱呀声,“想好选什么专业了吗?”高中班主任翻开那本厚厚的报考规划书问道。这天,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回到学校,询问老师关于报考的建议。

“嗯……文科的吧。”我扭过头,瞄了一眼那本书上密密麻麻的黑字。

“文科的多了,具体点儿。”老师的圆珠笔在书上划出几个圆圈。

我抿着嘴再次向窗外望去,苍翠的梧桐枝叶里,蝉鸣声时近时远,“汉语言文学?”

“为什么想学文学?”

因为最熟悉?觉得它最好学?还是因为听说它是“万金油”、好就业?我似乎无法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那时的我并不像书中或电影里的励志主人公那样,我没有什么非实现不可的坚定梦想。高考刚结束,我对未来只有带着迷茫的期待,填报志愿的时候仿佛被老师和家长推着往前走,人还在懵懂着,转眼就到了九月份,正式踏入文学院。

一年后的初秋,我忐忑地立在讲台上,双手紧握,教室右后方的空调直直地吹向讲台,阵阵冷风刮到我的身上。

“你为什么想学汉语言文学?”老师严肃的声音传来,伴着空调工作的嗡响。

那时基地班即将开启滚动机制,而大一的我正处在危险边缘:因为在学业上并不认真,成绩排名靠后,有被淘汰出局的风险。我平时因为学生工作和老师接触较多,而当老师看到我那差劲的成绩时,很担心我的学习状态,于是在专业课下课后,她叫住了准备溜走的我。

那天她絮絮地讲了很多,最后,拍了拍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又庄严地告诉我:“对文学要有敬畏心”。我抬头看向老师,她没有笑,但是眼睛里却充满了力量。

文学不是应付考试时的死记硬背,不是就业时的“万金油”。一旦真正接触了它,它便会附在灵魂内,也许是日落时分看到雾气四起的湖面时,也许是生活中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时,它萦绕在生活的每一处、每一刻。我始终坚信文字的力量、文学的力量。它是砍向生活中厚厚冰面的一把利刃,帮助船只脱离搁浅的境地,重新顺着水流往前行。

文学三年,我似乎一直自负着,又自我否定着。如果纠结成了具象化的丝线,我想我无时无刻不在作茧自缚。行动力如果是一把火柴,可以点燃烧尽我所有的茧,我想我的那把火柴已历经了三年的潮湿。一年又一年的时光耗尽,是时候点亮新的烛火了。

2024年的春天,一份在线表格在网络上传开,表格中布满了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色块,红色、蓝色、黄色、绿色……一行行都是文学考研人的自白。大家熙熙攘攘地喊出各自的文学理想,冰冷的文档却有着文学热血的滚烫温度,无声的文字却呐喊得震耳欲聋。

“也许文学院会拒绝你,但文学不会。”不管我今年的考研结果如何,文学都会陪伴我走过往后的岁岁年年。

上一篇: 相遇在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