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看起来好好,想读”“我要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眼界”“有空了我一定要读这本书”……诸如此类的话语,不知在心底回响了多少次。然而,书柜里的那些书,许多都未曾被翻开,有的甚至还保留着未拆封的塑封。我不禁问自己:我究竟多久没能好好读一本书了?
犹记高一尚未分班的时候,繁重的课业如同一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好不容易得闲,大家不是聊天打趣就是抓紧时间小憩,读书成了“奢侈”的事,最后还是在老师的强制要求和学校考核的压力下,才翻开了《红楼梦》,半推半就着啃下了这本“大部头”。但随着时光流逝,那些曾经囫囵吞枣般“咽”下的细节,在岁月的侵蚀下渐渐模糊;当时“浅尝辄止”阅读下的思考与感受,也在一件又一件的琐事中被淡忘了。
直到步入大学,我才在一篇篇读书报告的完成中萌生了阅读的兴趣,却又因为各种各样的任务而不断搁置,永远没有完整的时间留给阅读。
终于有一天,我想,也是时候开始读书了,实在没有整片的空闲时间,那便“忙中偷闲”吧。于是每日睡前,我都会翻开摆放在书桌上的书籍读上一章节,圈圈划划着什么,在阅读的同时也思考着,遇到不认可的观点就标注下来。《加速社会》里描述的一幕幕循环上演难免让人心痛,我们看似享用着各种技术带来的红利——学习和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得到更多空闲,可真正的自由时间反而变少了。“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岁月静好也好像注定是在遥不可及的“诗和远方”。但我不希望自己被加速社会下“碎片化阅读”的洪流裹挟着前行,毕竟在信息被层层压缩之后,我们真正能吸收的知识又有多少呢?经过大脑再过滤后,能输出的内容又还剩下多少呢?
如今,面对老师布置的读书作业,我开始发自肺腑地想从每一次次阅读中沉淀下来。我享受着指尖在键盘上飞速敲动着的雀跃,有好多好多的感受想要记录下来,我会思考,这个地方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那个观点又写得是否有偏见或者太过悲观;也会因某句话产生强烈代入感,进而展开无限联想。渐渐地,我的阅读也逐渐从被迫的“囫囵吞枣”式的,转变为沉浸而富有思考式的。
这个学期,还有不少读书报告等待我去完成,未来自主阅读时,我想我依旧会保持这样的习惯,记录阅读的感悟与思考,留下阅读的痕迹。因为只有这样,阅读才真正完整地属于我,成为我与书籍深度对话的独特方式。
虽然《快速社会》中所描述的社会情况可能客观存在,但希望我们在快节奏的当下也能为阅读留出一片专属的天空,在翻动书页的一瞬又一刻里有所收获、有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