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的当下,一切都好像变得很短暂:高铁车窗外还未看清就已匆匆掠过的光景,教学楼间来回奔波就已悄然流逝的一天……
时间的齿轮加快转速的同时,我们感知事物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三分钟解说视频看完一部电影,五百字摘要秒懂一本著作;三天“B站”课程班速通期末考,两天作文模板记忆速通大英赛……我们愈发偏爱这些“短小精悍”的浓缩产物,这些即时性的成功秘诀。不可否认,其中的确有一些不错的内容,它们给予我们瞬时的满足,极大便利了学习与生活。但长此以往,我们可能会逐渐失去对事物本身探求的欲望。记得上某一堂课时,老师要求我们读完《白鹿原》这本书。有的同学认为“浪费时间,看看翻拍的电视剧解说就行”,有的同学相信“课前三分钟足以解决,deepseek会给一套完美的总结”。我曾经也想过:“可以用较短时间完成,为什么要和以前一样,苦哈哈地慢慢来呢?”
事实证明,这种念头是错的:所谓“速通”一本书只是如水中捞月一般虚幻,既不可能真正实现,也毫无益处。记得课上讨论张爱玲的小说时,有些同学捧着手机高谈“封建主义”,可言语显得十分无厘头,完全就是对网络总结的生搬硬套,全然没有自己的思考。“阅读绝非三分钟解说、五百字概述的单维度呈现,而是因你的思考体悟和阅历深浅而折射出不同的亮光。”透过《白鹿原》,看到旁人解说里“女性遭受封建迫害”的同时,我也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了“朱白氏”“鹿贺氏”等女性配角身上闪耀的精神力量。她们的篇幅并不多,或许不足以被解说、被概括,但其富有张力的形象却力透纸背,终将深入每一个仔细阅读过这本书的读者心里——“女性也可以撑起一片天!”在这样沉浸式的阅读中,我终于体会到,慢下来,享受当下阅读带来的精神愉悦和思想启蒙,是多么充实。
看书如此,其他亦如此。须知,三言两语吐不出半个盛唐,三天两晚也不能建成阿房宫殿。再如何巧思与设计,那些短剧、短视频的观感总带些“笼中之舞”的遗憾:“如果细节刻画得更细致就更好了”“能拍成长剧的话,肯定更精彩”;再如何浓缩知识精华、总结课程规律,你收获的知识体系也总有些模糊和凌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对付期末考”“感觉后面准备考研,得重新学一遍”……
当铁路以“空间上的被折叠”来换“时间上的被压缩”,为提高人类生产运输效率而诞生时,却不料,这场声势浩大的工业革命浪潮将我们裹挟至另一个方向:我们极力减少本应驻足欣赏眼前风景的片刻,极力收住本应蹲下身来体察春天萌芽迹象的惊奇,极力遏制对于浩瀚无涯的知识理论体系的探索欲望,只为压缩时间来达成一摞摞短时见效的“人生成就”。但这究竟是所谓“高效保质”的人生体验,还是仅在短暂的三万天内耀眼了一瞬、随后却让我们坠入“五感缺失”的温柔乡呢?——车窗之外的浮光掠影渐渐钝化了我们对于美与自然的感知,步履不停的日复一日慢慢消磨尽我们之间的情感共鸣,“快餐式”的文化似乎正在抹去我们对于纷繁万象的体验记忆,立竿见影的速成教育貌似正在蚕食我们对于知识宇宙的深度思考……
这个时代推着我们向前走,可我们不应在向前的每一站路里都走得太过匆匆,那样的人生扉页即使写满文字,也不会有多少弥足珍贵、值得回味的内容。犹记有节课上老师提问,“如果时间永恒停留在这一刻,你会做什么?”当时,她提到一位音乐家的回答:“那我不会惧怕时间的流逝带来的影响,不再忧虑所拥有的一切是否会失去,我会专注当下的事情,比如潜心研究不同韵律中的变化奥妙。”
人生不是由零散的碎片拼凑而成,而是无数永恒的当下编织而成。不妨再多留些时间,让自己享受一次观影或阅读,更勇敢些,去享受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让短暂的时间能够得到生命层次上的延长,让钝化的五感能随血液再次在身体内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