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这个鲁迅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的经典人物,一心梦想通过科举脱离底层社会,笃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始终未能中举。他的故事予我以思考,孔乙己固执地认为读书即一切。在这种思维定式下,他活成了一个“读书人”,但却没有活成自己。如果说孔乙己不愿意脱下的是象征“读书人” 身份的长衫,那么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放不下的则是“高材生”的体面。如今,很多人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往往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选择成为别人口中的那个自己,却缺少了活成自己的勇气。
我从小被教育“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在大学以前,我对此深信不疑。幼时,我常听外婆讲:“隔壁家的女儿小雪,上了个大学,现在在铁路局工作,挣了好多钱”,也听说“你表舅在交警大队里混得也不错”。像很多人一样,我是听着这些成功故事长大的。人们认为“上了好大学,就要从事体面的工作”。在家长的呵护下,人生的前十八年,我无需为生活担忧,大多数的烦恼都来自于升学的压力。甚至升入大学的前半年,我像高中一般,仍天真地认为只要上了好大学,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于是,怀揣着众人的期望踏入大学校园,我满心以为自己必定能有所成就,找到一份顶尖的工作。带有教育理想,我认为自己将来一定要在“省级重点高中”任教,教育出最优秀的学生,并且不止一次告诉周围的人:“我如果不能够成为最好的老师,一定会对自己很失望”。就这样,我将“别人对我的期望”变成了“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时刻用“体面”来衡量自己。
回望人生的前二十年,我似乎从小就穿上了“孔乙己”的长衫,此后便难以脱下。因为这件长衫,我以过高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认为自己一定要在毕业后从事一份体面的工作。在传统的观念引导下,年轻人职业选择范围变得狭窄,对自认为不合身份的工作充满排斥。包括我在内,许多人都害怕从事这类工作会带来心理落差,更担心被他人嘲笑。在追求所谓的体面和成为真实的自己之间,我们常常陷入两难的抉择。
这些心理包袱,或许成为了我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想要前行,就得解开这些精神长衫的纽扣。而这需要我们拥有直面内心的勇气,明白自己真正热爱什么。未来拥有很多的可能性,人生也许不会像小说那样拥有梦幻的开场和完美的轨迹。但做自己能让我们更加从容,在抉择时不被蜚语困扰,不再畏缩不前,由内而外地散发出自信,更加敢打敢拼,不至于在回首往事时,才后悔自己的人生只有一份“靠工作维持的体面”。
“人生是自己的”,我愿将这句话当作座右铭,在成长的道路上,抛开束缚,活出真实的自我,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