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有其言——大学生“梗”文化之思

作者:罗嘉祺 编辑:曹葳 发布日期: 2025-03-31

“干饭人干饭魂”“City不City呀”“我emo了”……不知何时,“梗”文化的风吹遍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在这场人人皆可参与的语言狂欢中,大学生无疑是二创“团队”的成员之一,我们将自己生活故事或点滴发现逐渐融入到梗中,而每一次的玩梗背后何尝不是一种对话语的破译和建构?

梗皆有言,玩梗俨然成为了年轻人一种新的社交“语言”,促成了陌生心灵的共情、共振。“脆皮大学生”这个词一经出现,就引发大量大学生纷纷在网络上晒自己的“脆脆鲨”经历。一句“NPC的我一怒之下怒了一下”,催使大学生们以幽默自嘲的方式分享自己的“NPC”生活。这种“梗”源自于生活,它直给、简洁,却又以其编码的复杂性,让学生们能够自如地在一个“梗”之中发出不同的声音。而在一次次形象化、具体化的运用中,这些“梗”也逐渐凝结出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作为“梗”文化的参与者,我发现,原来表达自己的无奈与疲惫也不全然是一种负担反而能共同释放压力。生活中,我会用“干饭人,干饭魂”轻松带过一顿饭的选择;在学生工作“加班”时,用“打工人,打工魂”来表达窘境。这些极具幽默感的表达,让沟通变得轻松有趣,也让自己日常难以开口的窘迫或奇妙经历以趣味的方式“形象化”。从社会情感角度来看,梗似乎天然承载着我们共同的情绪和记忆,为我们的发声提供了支点。

可当一句句话浓缩成一个梗时,新的担忧似乎出现了——梗的盛行是不是让我们不会好好说话了?遇到好笑的事只会配上“雀食”的俏皮话,感到惊叹只会“yyds”“绝绝子”的惊呼。“梗”似乎在为我们提供一次次愉悦的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表达的能力。可其实,玩“梗”也非是网络时代的特产,那些流传已久的歇后语不正是另一种形式上的梗?“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这些歇后语中也似我们当下的“梗”,有着谐音、语义转移等特征。

或许我们今天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着这个文化的兴起——我们徜徉在历史底蕴丰厚的汉语言文字中,也在以具有时代性的方式创造属于我们的表达。“梗”本身就是互联网时代泥沙俱下的民间文化,是人人皆可创作的背景下,真正“用脚投票”的草根文化,看的是“好活当赏”。也是如此,我们的表达欲会引发创造,也注定让“失语”便只是个“伪命题”。

然而,“梗”的狂欢也有一定的坏处。一些如“唐”(“唐氏综合征”的缩写)污名化流行语“发扬光大”,也无疑以“娱乐”的名义伤害了真正有这种病症的人。但我相信,民众表达在经过时间和文化选择的大浪千淘后,总会留下宝贵的财富。以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为例,许多大学生在表达爱国情时便会借用该动漫台词“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愿在种花家”的“梗”表达爱国热情。类似的好“梗”是可以穿越圈层,凝聚正向、积极的情感共鸣的。

我们的文化从来都是多元包容、雅俗共赏的。它让我们既可以在“执手相看泪眼”的诗意中栖居,也可以在“我emo了”中宣泄情感。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辩证地看待“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且让这名为“梗”的子弹再飞一会,为我们探寻当代流行文化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