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面对难题时点开Deepseek已经成了我“顺手的事儿”。如果说之前由于渠道的限制,无法把学习和生活难题托付给ChatGPT的话,那么现在Deepseek的全方位入侵,就让我在解决几乎所有问题的时候,都多了一个看似靠谱的“参谋”,甚至可以说,它就像一个长在我手机里的“第二大脑”。
它总能在关键时刻给我提供应急之策。比如,突然被要求上台发言,我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发言稿,这时 Deepseek 能瞬间帮我生成一篇要点完备、表达流畅的逐字稿。在时间不那么紧迫的时候,Deepseek的深度思考功能也可以帮我节省许多时间。《论语》有哪几种版本,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之前遇到这种问题,我会先在百度上进行简单检索,搜索到的信息必然是来源繁杂,可信度难以保证。初步了解后,我还得再去知网或读秀进行学术搜索,最后整合信息得出答案,整个过程差不多要花二十分钟。现在遇到这个问题,我就可以直接问Deepseek:“请告诉我《论语》有哪几种版本,它们之间有怎样的继承发展关系。”不到三十秒,一段逻辑清晰、条目完整的梳理文本就已经呈现了,甚至还补充了一些我可能会感兴趣的问题。
二十分钟还是三十秒?在情况“危急”时,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三十秒;在时间充裕时,我会抱着试一试,或者检验AI可信度的心态选择三十秒。
处于AI浪潮之中,无论是应对紧急事务,还是日常学习积累,我们不会拒绝使用智能快捷工具,因为它们能提高我们的效率,让我们腾出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事情。但问题是,我们真的利用这些节省下来的时间去做要紧事了吗?实际上,AI替我省下的时间,常常被用来刷短视频,白白浪费掉。而那些委托给AI的“琐事”,却往往藏着提升认知的契机,比如撰写讲稿可以锻炼逻辑思维,整理文献能培养学术敏感度。当我们把部分思考权让渡给算法时,就像把大脑存放在云端——确实轻盈,但也面临随时断网的风险。
其实,处在这个时代转折期的我们明白,这个时代不奖励苦劳,却格外看重两种能力:如何在机器智能的包围中保持人性思考的温度,以及如何在算法推送的信息茧房里保持独立判断的清醒。
所以,二十分钟还是三十秒?这不仅是简单的选择,更意味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选择AI的“护驾”并非错误,它让我们充分借力而“登之弥高”。但我们也要警惕,思维拐杖会在提供便利的同时布下认知陷阱,短期效率的追求一定会透支个体思维的敏捷度。
每次点击“生成”按钮时,我都听见两个声音在博弈:一个说“这是解放”,另一个提醒“当心枷锁”。或许真正的智慧,在于既懂得借AI之力穿越认知平原,又始终保留徒手攀登思想高峰的勇气——毕竟,那些需要破界创新的时刻,从来不会提前发送DDL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