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九省通衢……武汉的每个“别名”都藏着故事,能抿出诗意。这座城像一本半阖的书,将南国的温婉与江湖的凛冽记录在纸页间。而在此处生活了三年的我也自然将它认作了第二故乡。放假时间,我曾在街头巷尾漫游,在博物馆里寻访,也曾在生活小巷中探访历史。
那是一个周末,我依着手机导航步至一处十字路口,刚向右转,便走入那条被欧式田园和中式古朴两派风格建筑一分为二的街道。这两种迥然不同的建筑如此整齐地“站”在一起,将我夹在中间,吐息着历史的浓韵,引得我又走近了几分。
走了不过五分钟,便到达了中共中央机构旧址。入目,这欧式建筑的上层,有黄的、绿的、红的花交错着,它们共同依靠着深红的砖木,繁花缀绿之下点缀着祥云的花纹。但此刻,我的眼睛不由得被一旁的红砖房吸引。那砖房是古朴的南方民楼,斜房檐、小阁楼、红木窗,它立在那里,像是在等待、在诉说、在见证。而这遗址的对面,则是一条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小巷。那巷口的木椅上,几位老人正用方言交换手机里的新鲜事。忽然一串车铃掠过,少年们的山地车流星般划过石板路,拐进更深的烟火里。
我并没有在外面驻足太久,通过闸道后,便径直走进那红房,狭窄的逼仄的廊内陈设着上世纪风格的灯和门。隔着挡板,我探头,远远地望向室内的装潢,想象着过去的前辈们如何坐在这里,听着早上的军铃起床,坐在窗前拿着桌子上的笔记录来宾;在夜晚时关上门窗,歇息片刻;若是遇到紧急时刻,便牵起军犬,抄起身边的步枪出阵……
拾阶而上,木质的地板发出或沉重或轻快的声音。二楼是一间又一间办公室。字画、桌子上的钢杯、挂在柜子上的衣衫……这些生活的痕迹,带着些许过去的影像和现在的想象,跨越时空,静静地回望我们,默默地听我们对过去的感慨与思考。
也是走入了这里,那滞留在中学时期的历史知识才渐渐回笼。武汉,我的第二故乡,它有的不只是江汉路的繁华、黄鹤楼的飘然、东湖的旖旎、江滩的闲适,它静静地守在这里已有千年万年之久。展开历史的长卷,“江山如此多娇”,无数的英雄人民和人民英雄的足迹踏遍了这荆楚之地。屈原求索行吟,有“九死其尤未悔”的气壮山河;关羽卓刀出泉、岳飞英雄出征,青史存名的英雄们在此尽展风采,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鲜红。百年前的一夜,武昌一声枪响,千年封建王朝的覆灭,中华大地迎来了新的时代,山河焕新,而它依旧默默地见证着、记录着、怀念着……它蕴藏着无数被埋藏在土里、被藏匿在时间里的细节与真情,现下我走入了这座旧址,勉强地将它翻出一角,便听到那无法遏制的诉说。我听它告诉我——它是它,是无数日夜游子佳人的思念与诗,是革命年代英雄人民的烽火传信,是民众涓滴汇聚、众志成城的精神与历史。
白日轻倚云朵,已是黄昏时分,暖橙色的光从天边散开,烫烫地洒在我的脸上。旧址五点便谢绝了旅人,我随着人流走出了大门。站在小红楼的一边,我见那光穿过叶间琐碎的缝隙映照在不远处的砖地上,之前歇脚的行人早已离开了对面的座椅,下班了的人们陆陆续续地拐入那处巷道,叫卖声、问好声、车的铃声渐渐将这条街变得热闹了起来。百年前的武汉也是这样的吗?解锁了这一处的红色记忆就好像打开了一扇独特的大门,我不由得继续梦着,盼望着或许那个时代也有一个“我”,她也曾在无意之中遇见了这赤色的洪流,并毅然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员,用她纤细的手,赤诚的心,坚毅的信念,奉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