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奇遇记

作者:吕雨馨 编辑:曾楚航 发布日期: 2024-09-04

返乡度过暑假,在家中突然找到带有截止日期的电影储值卡。猛的一合计,发现要想不浪费,需要在两个月看电影十部不止。我本不是电影发烧友,但是出于“节俭”的初心,也便怡然接受了这一场属于我自己的“电影之旅”。

指定时期和指定地点的严格限定让我在电影的选择上几乎没有余地,于是我就像打卡般机械地接受暑期档所有的新片。最初我自信地将四部电影一口气塞入同一天的日程里,并为这天的行程取名为“电影马拉松”。殊不知一天之内注意力有限,哪怕是不同题材类型的电影连番登场,再精彩的剧情和再精美的制作也都淹没在我的疲惫中。到“马拉松”后半程,我的意志力都用来跟困意做斗争了。一整天感官是热热闹闹,但我却好像筋疲力尽了。我第一次实现了从前幻想过的“住在电影院”的梦,但是却记不得任何一部的精彩纷呈,倒是真真做了几个梦。原来在精神疲惫的时刻,漆黑的电影氛围和恰到好处适宜的温度,再加上几粒甜腻的爆米花,居然能让人睡得如此香甜。

当看电影也要冲“KPI”时,我才意识到看电影这件事也是一项极其需要精力和体力的考验。因此“马拉松”之后我也便吸取教训,不再强迫自己在数量上取胜,而是考量体验与感受。于是我便依据经验,认真挑选不同影厅。有的影厅是设备助力内容呈现,在音质和画面上效果更优,有的影厅是关怀顾客本身,加入坐卧躺、按摩等服务功能。这些影厅的功能原本对于我而言只不过是锦上添花,但对那时精力体力不足的我而言却成了雪中送炭。看到不喜欢的题材内容时,会因为特殊厅的座椅能按摩而倍感舒适;看原本期待值不高的电影,却因为意识到影厅的试听表现力强后居然意外地喜欢;体验能够躺下观影的影厅却也会因为周边的人太吵闹而降低愉悦感……一场又一场后,我意识到我从期待电影内容本身转变成对电影院环境的期望,走到电影之旅的末段,我才明白,来电影院这个空间本身就对观影产生了巨大影响。

回想数着电影看的那些日子,我记忆犹新的反而是很多无关紧要的细节。其中就有文艺片放映中喝止前排观众看手机的青年人,还有跟我一般困得头摇摇晃晃的着正装的大叔,还有观影迟到一小时还悠哉自得的好姐妹。他们对电影的不同态度也让我洞见了观影的可能性——可以严肃较真,也可以重视自我感受。

特殊时期电影院的停业和电影票的大幅涨价让我对线下观影有着更多的期待,也无形中在我的心中设下了更多限制:要看有价值的电影才值得,要看明白了导演的表达才没白来,要选择试听体验好的才回票价,多重且清晰的标准让我不能放下顾虑地去感受,甚至难以放松,我想,这并不是我看电影的初衷。

我刷完卡买完最后一张电影票,那是口碑市场中公认的“不推荐”。看完离场,我心中并未升起对内容不满的愤怒,竟然意外地感受满足。来十次电影院,其实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