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时刻:见证 记录 成长

作者:余佳仪 编辑:曾楚航 发布日期: 2024-09-03

与在线的缘分,始于2022年的春季招新。当时提交报名表只是凭借对文字的热爱,而当我真正加入在线后,才感受到“记者”与“文字爱好者”的不同:好的记者不只是文字工匠,还是新闻热点一线的观察者和行动者。特稿、党政新闻、人物稿……几乎每篇文章的写作都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学会处理采访中可能发生的特殊情况。这对性格有些内向的我是个不小的挑战。

刚开始采访时,我不知道如何和陌生的人打交道,如何以记者的身份去采访,如何产出一份“有用”的采访稿,完全把握不好节奏。多亏了学姐的帮助和不断的实践的磨炼,我才明白采访是一个“一回生,二回熟”的工作,慢慢学会收集充足的信息,打磨采访提纲,和采访对象自如地交流。采访也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环节,是现场的、即兴的艺术。即使事前工作做得再到位,在实际采访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多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但它的魅力恰恰来源于此。与真实的人对话,聆听他们的故事,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打破对某一群体的刻板印象,体会到事件和人物的复杂性。这让我在面对互联网的热点话题时会秉持一种“冷思考”的态度:事情是不是像表面上看到的这样简单?背后有没有更复杂的原因被选择性忽视?

因为记者的身份,我有了深度参与、见证学校各项活动的机会。运动会、各类大型党政学术会议、120周年校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园记者永远活跃在这些活动的一线,也体味着属于这一身份的酸甜苦辣。记得120周年校庆现场氛围的浓烈,记得毕业典礼上同辈相拥告别的感动,记得在大雨滂沱的下午赶往行政楼报道新闻的匆忙,也记得无数个凌晨加工赶稿的辛苦。在一次次奔波中,我与更多的华师人有了交集,对华师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桂子山上的大小事多了一份关心和注意。

因为文字工作的流程性,每份稿件的写作、修改、编辑上网都倾注了许多人的心血。感谢初入部门时不厌其烦为我修改稿件的学姐们,是你们的认真和用心让我知道一个优秀的学生记者,一个优秀的“师傅”应该是怎样的;也感谢每次与我和合作供稿的各位记者们,是我们之间的默契配合才有了一份份稿件的产出。

说再见的时刻总是有些沉重。但就像两年前的我一样,这个温暖鲜活的集体也会迎来一批朝气蓬勃的新记者。希望华大在线的故事,在“再见”和“你好”之间,一直延续下去……

上一篇: 电影院奇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