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载春秋 纸短情长

作者:王艳丽 编辑:曾楚航 发布日期: 2024-09-03

“和在线携手前进的大道上,我相信只要努力,鲜花一定夹道欢迎!”这是大一寒假时我写在年度总结末尾的一句话。彼时刚与在线交手三个月的我有着一股冲劲儿,憧憬着未来与在线一起创造更多的故事。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恍惚间却已经到了该和在线挥手告别的日子。

删删改改,想说的太多却不知从何说起。每周一次的例会、数不清的校园活动、触动人心的采访、“噼啪噼啪”敲键盘写稿改稿的或苦闷或焦急的时刻、热闹有趣的部门团建……两年的学生记者经历,两年的“在线”生活,为我的大学生活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万事开头难”,此言非虚。大一上初入在线和大二上从徒弟变为师父,这两个阶段是我认为最难也是成长最快的时期。

“坚持”是在线教给我的第一课。与文字为伍,与时间赛跑,一篇又一篇地撰写稿件,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稿件,这不仅是对专业技能的锻炼,更是对心灵韧性的一次次锤炼。

高中三年专注议论文的写作,让我对记叙文、散文等文体感到生疏。加之高考结束后长期未提笔,这使得我那本就不太出色的写作能力显得更为蹩脚。我至今犹记第一篇悦生活《初遇华师初识武汉》的产出是何其艰难。抓耳挠腮、难以下笔,甚至差点因为写不出这一篇悦生活而准备退出在线。面对空白的文档,我思绪万千,却难以落笔成章。好不容易写出来的初稿在学姐那儿溜达了一圈后再次回到身边时,它已换了身花花绿绿的衣裳,密密麻麻的批注散布在文章的各个角落。学姐在批注里指出,这篇文章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口语化表述较多。

一遍、两遍、三遍……乃至六遍的修改,每一次都像是用砂纸细细打磨着粗糙的璞玉,我认真对待所敲下的每一个字,努力挣脱口语化的毛病。烦躁过,崩溃过,也自愈过。成稿上网的那一刻,只觉得曾经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此后,无论是当徒弟时反复修改师父反馈过来的稿件,还是成为师父后耐心批注徒弟的稿件,我都没有想过放弃,毕竟最难的“破茧成蝶”的第一关已经熬过了。

大一学年我在师傅的带领下蹒跚学步,渐渐融入在线这个大家庭,学习着如何撰写生动的新闻稿、如何拟定采访提纲、如何从繁杂的信息中提炼核心观点……那时的我,更多的是在倾听、模仿与实践。虽然也尽力而为,但是因为有师父兜底检查稿件,心中那份“负责”的感觉还略显朦胧。大二伊始,我迎来了学生记者生涯的“断乳期”。师父的退休,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我真的有能力带好徒弟吗?”“批注稿件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我陷入了莫大的惶恐之中,一下子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然而,在师父的鼓励与帮助下,我逐渐找回了自信。

校运会期间,我与学弟学妹们并肩作战,共同完成了宣传报道任务。我仿效学姐的模样,为她们传授经验、解答疑惑。比赛前一天晚上和学妹们讨论采访提纲,并提醒她们一些注意事项,“不要忘带记者证、一定要提前十五分钟到达比赛地点、记得问运动员的基本信息……”当我叮嘱学妹们的时候,学姐叮嘱我的场景也浮现出来。

师徒双选后,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批注修改徒弟的稿件。“怎么在不改变原义的基础上使语句更加优美呢?”“这个词用在这里合适吗?”……对待徒弟的稿件比对待自己的还要认真,希望不辜负她们的信任,使他们的稿件以最规范标准的样貌呈现在读者眼前。

师父二字,意味着责任。是对徒弟负责,将所知所学不遗余力地教给她们;是对稿件负责,做好内容和格式的审核把关。

在华大在线,不时的妙语连珠,偶尔的恍惚疑惑,我不仅得到了成长锻炼,也交到了许多以诚相待、用心交流的朋友。两年之期已到,我也该退场了。接下来就看学弟学妹们的啦!